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现代农业新标杆——中国农民丰收节前看万荣农业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9-07

记者 陈永年 王运涛 通讯员 马逢春

万荣华荣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员工在清洗出口苹果   记者 冯革才 摄

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在我市举办,设立主会场的万荣县,一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连日来,记者深入万荣,从中梳理万荣农业近年来的发展脉络,体察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新品牌彰显新形象

说起万荣,更多的人可能脑海里还是那个“宁肯给馍也不给水”的“干万荣”印象。

说起这个,万荣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王鸿哈哈大笑:“早都不是了,我们全县现在102万亩耕地,水浇地占了80%以上。”

近年来,借助于北赵、西范和夹马口三大引黄工程,加上万荣自有的1043眼深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2万亩,园区内耕地都达到了井黄双灌。其中,实施喷灌、滴灌、涌泉灌以及水肥一体化等农业节水工程的高效节水农田,就达到了29万亩。

仅去年一年,万荣县就在贾村乡、高村乡和王显乡3个乡镇的34个行政村,集中实施了13.8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高效节水11万亩,项目总投资达2.2亿多元。而在今年,还将实施8.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高标准农田面积已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8%。田成方、路相通、渠能灌、机能行、林成网、技推广的农业新面貌,确保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着万荣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万荣农业脱颖而出,不断拿到国家级“招牌”——

2018年7月,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2月,被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9年9月,被农业农村部等8部委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万荣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万荣县中部,贯穿县境南北,规划面积38.8万亩,主导产业苹果种植面积28万亩,覆盖王显乡、贾村乡等6个乡(镇)的84个行政村。园区布局为“一轴六区”,即以209国道万荣段为产业带动轴,建设现代苹果生产示范区、电商集聚区、产业拓展区、链条延伸区、农旅融合区和加工集散区。

产业园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绿色发展方面,万荣县围绕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生态发展目标,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理念,立足全县“果、畜、药、菇、菜”等主导产业,以农业生产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按照“把苹果吃干榨净、把果树吸干用尽”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3条以苹果为中心的循环产业——

以汇源集团万荣公司为代表的“苹果—果汁—果渣—饲料—畜禽—有机肥—苹果”果品加工循环产业链;以天天香食品公司为代表的“果树—果枝—食用菌—有机肥—果树”果菇融合循环产业链;以牧原、温氏集团为代表的“果渣—畜禽—沼气—农家肥—果树—果渣”的果畜结合循环产业链。

农工融合方面,全县果品加工企业达到30家、中小微企业近100家,开发了果酒、果醋、果圈、果干等产品。农旅融合方面,建成了苹果博览馆,开发了晋汉子农庄,连年举办“畅游后土·果海笑城”乡村游活动,让农民在获得一产收入的同时,分享二、三产的增值收益。农商融合方面,乡村电商网点达到195家,年交易额3.5亿元,蝉联全国“互联网+农业”十大标杆县域。

绿色发展、产业融合、循环链条,在通向现代农业的征途上,万荣县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一切,都一步步改变着万荣农业甚至整个万荣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河东现代农业新标杆的奋斗目标,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新改革激发新动力

9月4日,在万荣县荣河孝斌专业合作社,一场专家讲座正在进行。100多名村民聚在一起,聆听来自运城市棉科所的专家讲解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

2017年是合作社发展的转折之年。

当年,全省在万荣县搞农业托管服务试点,合作社抓住了机会,争取到了1000亩小麦托管服务的试点资格。2018年,托管服务面积增加到3000亩。2019年增加到4500亩,托管品种又新增了玉米。今年,小麦和玉米托管面积又增加到了6000亩。

随着服务面积的增加,合作社实力也在增强。如今合作社的社员已增加到55户,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合作社理事长李孝斌说:“今年,我们合作社新增加6台收割机、1台病虫害防治打药机和5台拖拉机,服务能力有了大的提升。”

以孝斌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经过众多合作社的积极探索,形成了“全程托管+异地服务”的万荣模式,“五统一”全程托管、“菜单式”阶段托管、“1+3+2”经营托管、“合同制”签约托管、“机器换人”现代托管等创新模式被全面推广。为此,万荣县在全国农业生产托管联盟座谈会上进行了经验分享交流,2019年9月运城市农业生产托管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万荣召开。

托管服务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化肥农药投入,推进了生产标准化和经营规模化。如此可以激发新动力的改革,万荣县从来都是积极主动、不甘人后。

为了发展绿色农业,加大农残检测力度,万荣县专门成立了综合检测检验中心,成为运城市首家、山西省第二家通过“双认证”的县级综检中心。该中心创建了“1+8+30”检测体系,即“1”个县级综检中心,在乡镇创建“8”个快检服务中心,在县域果企、合作社、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创建“3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示范点,保障了县域农产品应检尽检、有求必检。

为了扶持香菇这一新兴特色产业,万荣县专设了食用菌办公室。从此,全县的香菇种植产业进入了有人理事(政府层面)、有人管事(食用菌办公室)、有人干事(香菇种植经营户)的良性发展轨道。

为了加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工作,万荣又设立了出口创汇农业办公室,综合各方面资源,加大县域的农产品出口工作。截至2019年,全县完成“三品”认证33个,建设出口水果认证基地5.7万亩,全县农产品出口企业达到15家,注册农产品国际商标8件,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13件,涌现出“祥脆”“皇脆”“宏祥”“景鸿”等果企品牌,果品出口到20个国家和地区。

科学分析县情,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然后大胆改革、主动求变,从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并通过创新激发产业发展的新活力,这已经成为万荣产业发展,特别是新的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新服务催生新产业

今年52岁的万荣县南张乡薛里村村民杨贞显,这两天正在香菇大棚里忙活着,第一茬香菇已经露出了头,又是一年新的希望。

杨贞显种植香菇已有6年,2014年第一年就种了1.5万棒。2015年,全县将香菇作为仅次于苹果的农业第二大产业进行发展,一棒补助1元钱。深受鼓舞的他,逐年扩大规模。2019年,他5万棒香菇纯收入达到16万元。今年他的种植规模又扩大到10万棒,预计纯收入可达25万元。

杨贞显说:“香菇产业大有作为,现在我的女婿、兄弟、妹夫等全都种植着香菇,这个香菇产业园区共有500个大棚,我和亲戚就占了50个。”

香菇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推动之手呢?

如今,县食用菌办公室已经更名为县农副产品加工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谢建鹏介绍,2015年,香菇产业正式上升为县域产业顶层设计,从当年开始,县财政对香菇种植进行补助。第一年,种植户每棒补助1元钱;第二年,变成补助基础设施,建香菇大棚每平方米补助20元,建保鲜库每平方米补助300元,购置烘干机的补助一半金额,同时又对两个香菇交易市场进行了补贴,还对两个标准化制棒企业补贴近300万元……这样的补贴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特别是今年,针对卡脖子的菌种制作环节,县里投入400万元,在香菇产业园区建立了科研中心,如今科研中心已经投入运行,开始制作菌种。

政策性的支持,推动着香菇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县的香菇产能只有100万棒,2018年增至800万棒,2020年又增至1300万棒。

谢建鹏说:“种植香菇的效益我们以前用‘228’来概括,即夫妻2人种2万棒年纯收入8万元,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310’,即2个人种3万棒年纯收入10万元。”

香菇产业,只是万荣县发展特色新兴产业的一个例子。每年,该县都会以县委办、县政府办“两办”文件的形式,出台对各种农业品类的扶持细则。“文件中没有一句空话套话,全是数字和要求,种多少,补多少钱,很细很清楚。”王鸿说。

文件中包括苹果、桃、香菇、蔬菜、三白瓜、中药材等产业,细分为春夏秋冬4个季节不同的环节,有实施单位、有标准要求、有补贴数额,还有纪委监委每季度末逐项逐条督查、结果全县通报的落实措施。

通过政策引导撬动,健全创新驱动与约束激励机制,万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平台培育新农民

技术、资金等保障到位之后,事业能否干成,主要就看人了。说到底,乡村振兴或发展现代农业,还得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完成。

在万荣县的人才培训工作中,代号为“30105”的工程非常有代表性。具体是指,全县筛选储备30名本土优秀专家,每个专家带动培养10个技术“二传手”,每个“二传手”再带动5户种植户,形成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全县已培育1010名乡土技术骨干,并且每人帮带5名技术能手,形成了万人规模的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应用体系。

去年4月15日,为进一步培育现代职业果农,助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农业产业升级,万荣县在全省首次正式成立了果园大学。

果园大学建在县技师学院,结合全县果业产业分布,在贾村乡苹果主题公园建立苹果学院,在汉薛镇南景桃果主题公园建立桃果学院,在通化镇小水果主题公园建立樱桃学院,在万泉乡建立梨果学院,在荣河镇建立葡萄学院。办学模式上,按照“学校建在乡村里、课堂办在果园里,专家教授解难题、乡土人才传帮带、果农跟班学技能”的模式。师资建设上,外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正阳苹果团队、河北农业大学孙建设现代果业发展团队等11个团队专家教授21人,内请市县果业专业技术人才郝淑英、薛建章及乡土专家15人,对学员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授课。学期结束后对学员实行考核,考核优秀的学员将在土地流转、产业扶持、技术示范、财政补贴、金融保险、社会保险、人才奖励激励等方面优先享受相关奖励扶持政策。目前,果园大学共招录学员1654人,已开设4个班次,注册并培训学员803人。

在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下,近年来,万荣果农在苹果管理中创造了优质苹果生产的“十大技术、十八道工序”“双套袋”技术模式和“三改六配套”“晚采八增加”等生产规程,在国内首家制定并发布了《红富士苹果地方生产标准》,造就了雪果、金果、文化果等“爆款”产品。

记者手记:

重视农业主导产业的梯队建设

□陈永年

工业与农业生产,最怕的就是产品销路不畅,但怕与怕是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工业品销路不畅,往往是某个公司的产品,比如一方面A公司的手机卖不出去濒临破产,另一方面B公司的手机大卖火得一塌糊涂。而农产品一旦滞销,往往是一个区域甚至一个产业的影响,覆巢之下,少有完卵。

工业产业,因为与商品经济的天然的紧密联系,拥有着成熟、专业的产品更新研发体系,可以有效地应对产品和消费的升级换代,保障经营主体的持续稳定成长,并减少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

但在农业生产领域,这一切尚在成长之中。往往一个产业显露疲相有很长时间,但碎片化的生产者往往不能及时捕捉到市场信息,或者即使捕捉到信息也没有能力应对,只能得过且过,一条道走到黑。直到曲终人散,产业凋敝,一地鸡毛。

我们可以借鉴工业上的办法和思维来解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工业生产中常讲: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也就是说,所有的工业生产,都是放在一个永不停止的时间流中进行。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在根据市场的变化主动调整产品,而非被市场左右,随波逐流。

这样的思维,迁移到农业领域,最明显的就是对次主导产业的培育。

运城是果业大市,特别是在五个果业大县,苹果在农业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举足轻重。也正因为这个产业过于优势、比重过大,所以更要未雨绸缪,提前预判。

以万荣县为例,在经过多方调研之后,最终将香菇产业作为仅次于苹果的第二主导产业来发展。

得出这个结论,源于对当地资源禀赋的科学分析。万荣县果树种植面积逾50万亩,每年果树间伐所产生的废弃果木枝约2.5亿公斤。这些废弃果木转化成木渣,可以生产香菇菌棒一亿袋。与一些地方主要靠天然林作为生产香菇的原料不同,经济林需要年年修剪、间伐,资源几乎永不枯竭。再加上周边一些果业大县对于废弃果木并没有大的消化渠道只能外销,所以在万荣发展香菇产业,不仅有着原料供给的稳定性,更有着成本的优势。

将主导产业的废弃物作为原料,重新打造一个产业链条,这种对外友好型的新产业,并不是另搭台、再唱戏,与目前的主导产业争抢资源,而是延伸了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利润水平。

以这样的分析为前提,万荣县从政策优惠、财政扶持、机构改革、人才培育、技术研发等方面,都给予香菇产业最大力度的支持。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万荣香菇才会在县域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生产规模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位,被评为山西食用菌(香菇)产业示范县。同时,香菇也成长为万荣农业第二主导产业。

值得重视的是,除了香菇,万荣县在樱桃、桃等一些小品种上同样给予着支持。通过田忌赛马式的竞争机制,一些有市场潜力的小品种终会露出苗头,进入县级产业规划,最后形成县域产业的梯队建设,一如工业上的“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体系。

有了这样的体系性建设,就可以更好地抵御农产品市场发展的波动,不仅可以保障从业者的稳定收益,更可以保障一个区域农业产业的可持续。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