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将军陶克的雷锋情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7-17

“他十岁时,将仅有的一毛钱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他22岁因公牺牲,毛主席题词向他学习。他是谁?”7月15日下午,“我奉献 我快乐”第二届运城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颁奖典礼现场,当台上一位气宇轩昂的老同志问出这个问题时,台下观众席中响起了整齐划一的答案:雷锋!

这位为大家讲述雷锋故事的人,正是《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雷锋》杂志社总编辑,一位十岁时与雷锋结缘,多年研究雷锋、宣传雷锋的少将——陶克。

雷锋,一个熟悉又陌生、亲近又遥远的名字。他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歌声里、记忆中,已然成为一种好人标志、助人标签。陶将军如何与雷锋结缘?他知道雷锋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为什么要创办《雷锋》杂志?

7月15日晚,陶克将军参加完颁奖会后,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 张建群

在部队自觉学雷锋

1953年,陶克生于河南南阳。当毛主席1963年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时,他刚十岁。从广播里,他收听了雷锋的故事,知道了雷锋的含义就是做好事、帮助人。

长大后,陶克参了军,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后来,他又成长为连队指导员。雷锋曾经是一位解放军战士,部队是学雷锋的大本营、主战场。军营里,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作为指导员的陶克是一名学雷锋的先进分子。他平时和战士们一样,总拣最苦最累的活儿干,而且是抢着干。

那时,打扫厕所是部队上比较艰苦的劳动。陶克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一个人到厕所打扫。他起床很早,目的是不想让战士们知道。“战士们如果知道了,会起得比你更早。起得太早,会影响休息。所以我每天凌晨悄悄早起,偷偷打扫厕所。”陶克说。

那时候学雷锋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扎实有效的。陶克在部队上学雷锋,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也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

“作为领导,你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好。这也是学雷锋的含义。”陶克说。


在报社开始写雷锋

后来,因为擅长宣传报道,陶克到了《解放军报》,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1989年,当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人们思想的堤坝,众多有识之士在思考青年思想教育该何去何从时,《解放军报》开辟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专栏,专门报道部队上的好人好事,刊发探讨学习雷锋过不过时?到底应怎样向雷锋同志学习?应该学习雷锋同志的什么精神等系列文章一百余篇。陶克承担了采访、挖掘、梳理雷锋同志先进事迹与精神内涵的任务。

他多次到雷锋同志的家乡湖南省长沙市旺城区和他战斗过的辽宁抚顺部队,寻找雷锋当年的邻居、同事、上级,了解雷锋同志不为人知的一面。并且渐渐在心中、笔下将雷锋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真人。

采访中,陶克了解到,雷锋与山西挺有缘分。他所在的部队原本在山西,后来因为国家需要,移师抚顺。

陶克还了解到,雷锋不仅爱做好事,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很爱美。他衣着整洁,留着整齐的刘海。他照相的时候爱笑,因而他留下来的照片,都带着微笑,英俊而且和善。

雷锋不仅热爱生活、热爱美,更有一颗爱别人的心。因为从小失去父母,他生活艰苦,但他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与关怀。可以说,在雷锋的身边生活着一群好人,一群爱雷锋、帮助雷锋的好人。

雷锋的事迹传播开来,还有一个原因,他所在的部队首长要求写报道的同志只宣传雷锋,不能写首长。而那位报道雷锋的同志,写了大半辈子雷锋,本人却非常低调,从来没有人知道雷锋故事的背后有一个默默宣传报道的奉献者。

可以说,雷锋之所以成为雷锋,是因为他的身边是一群好人,是正能量的人成就了他。


雷锋推向全国的背后

陶克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贪污腐败现象。天津的刘青山、张子善被枪毙之后,起到了力挽狂澜的效果。但是,全国各地的青年人中,还有各种声音出现,年轻人的思想还存在混乱迷茫。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建设,怎样为大家树立一个共同的标杆,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时,雷锋出现了。人们从他三万字的日记中,读到了他乐于助人,从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迹。新闻媒体对雷锋事迹的报道,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注意。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受《中国青年》杂志请托,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且迅速传遍全国。

雷锋同志的事迹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也遇到过“雷锋叔叔不在了”的尴尬。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国人思想呈现了空前的活跃与多元化,时代还需不需要雷锋精神的话题,曾经备受关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陶克所在的《解放军报》推出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专栏,为雷锋精神鼓与呼,呼唤雷锋精神回归。

1990年,在采访了大量雷锋事迹之后,陶克撰写了报告文学《生生不息的雷锋精神》,在《昆仑》杂志发表。以此为契机,他又写出了三十万字的《中国雷锋现象》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青年欢迎读物。


学雷锋是获得自我价值的高尚途径

采访雷锋,写雷锋,讲雷锋,传雷锋,让陶克对雷锋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他从人性的角度认识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传承意义。“东方文化自古弘扬仁义礼智信,讲求仁爱、友善,雷锋精神不仅是对这种仁爱、厚道、助人为乐思想的传承与发扬,而且有了升华与创新。古人倡导行善积德是为了家族绵延,而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却是为了别人,他创新了中国人沉淀在血液中的仁爱善良基因,成为时代的一种中国文化新符号。”陶克说。

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在多年的采访中,有一件事情是陶克难忘的。在北京某小区,有一个叫李高峰(音)的农民工保安,当发现有小偷时,他勇抓小偷。小区附近有条河中漂着不少垃圾,他每天义务打捞、清理河里的垃圾,带动居民也一起参与,将一条臭河治理成了清水河。因为他长期学雷锋做好事,北京市政府破例为李高峰一家三口办理了北京市户口。后来,李高峰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参加了中央委员学习班。

“学雷锋不吃亏,这是一个人获得自我价值的一条高尚途径。”陶克说,在北京流传着几句关于学雷锋的口歌:“小孩学雷锋,越学越聪明。女人学雷锋,越学越年轻。老人学雷锋,都是老寿星。”质朴的语言告诉人们,当一个人的精神达到了无我利他的境界时,他会成为一个快乐、健康、美丽的人。而当人人都利他无我时,这个社会才会成为真正的大同社会。

陶克说,在三百六十行中,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只能占到一行。但每个人干好自己的这一行,服务大家生活的三百六十行便都好了,社会也就好了。


退休后创办《雷锋》杂志

2013年,陶克退休后,在一些学校调研后,忽然感觉到,青少年对于雷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他们的思想还在受着各种诱惑与冲击。他决定办一份《雷锋》杂志,树起中国好人雷锋的旗帜。

自2015年初开始筹划,2015年7月,《雷锋》杂志与广大读者正式见面。每月一期,面向军营、学校、社会志愿者团体发行。中国,一份特殊又亲切、旗帜鲜明又意义深远的杂志,问世了。

这本由陶克担任总编辑的杂志,在没有编制、经费、办公地址的情况下逆势生长,经过四年的成长,如今已经有了稳定的读者群,在全国有六万余份的发行量。目前,陶克正带领编辑部一班人与时俱进,走上转型发展道路,建起新媒体矩阵。

“只要身边有我们的党,心中有信仰,我们的杂志和新媒体矩阵就会越办越好。”陶克说,“当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已经办有一百所雷锋学校。我们在走访中发现,雷锋学校的孩子们,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与特点,这是令人欣慰的。以后,雷锋精神还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通过专家的研究梳理,形成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都能从雷锋精神中汲取成长的能量与营养,拥有更大的精神格局、更高的人生境界,成长为中国新时代的有用之才。”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