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郎中、大夫称谓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4-18

□谭汝为

为什么把医生称为“郎中”或“大夫”呢?我们追溯其历史渊源。

在周朝之前,“巫”和“医”往往一身二用。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巫”“医”才逐步分家,划分畛域。人们称医生为“郎中”,古今是一致的。宋人洪迈《夷坚志·杜郎中驴》载:“杜泾郎中,河府荥河县上原村人也。世为医,赀业稍给。”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载:“奇妙,奇妙!郎中诊罢,嘻嘻的冷笑,道:五脏六腑又调和,不须医疗。”周立波《盖满爹》载:“(盖满爹)从楼梯上掉下地来,肩胛骨错出了榫头,请个草药子郎中足足治了两个月才好。”

其实,最早的“郎中”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另尚书台设郎中司诏策文书。晋武帝置尚书诸曹郎中,郎中为尚书曹司之长。西晋李密《陈情表》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隋唐迄清,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至清末始废。

在古代,“大夫”也是官职称谓。西周官员分为“卿”“大夫”“士”三个级别,共同辅佐国君统治国家。“大夫”就成为一般官员的统称,后用“士大夫”代称入仕之人。秦汉之后,以“大夫”为称谓的官员逐渐增多: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号称三公;此外,还有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等官职,以议论政事为职,俸禄丰厚。隋唐后,“大夫”成为高级官职,且名目繁多,如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等。

唐代有“医生”的说法,但所指的是学医的学生。宋代之前的医生往往按专科性质称为“食医”(肠胃消化)、“疾医”(内科)、“金疮医”(外科)等。一些皇家御医的官衔也达到了郎中、大夫级别。在社交中,民间流行“以官职称人”以示尊敬的习俗,就把医生称为“郎中”“大夫”。其中,南方人习称“郎中”,北方人习称“大夫”,一直沿用迄今。

从总体上看,古代医生崇尚道德,以救死扶伤为信条,诊疗费往往根据患者家庭情况酌情收取,对穷苦人家往往医治施药,分文不取。因此,古代医生在乡里颇具名望,社会地位很高。古代读书人一向怀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愿。 (《今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