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黄河与晋陕豫民间文化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5-11

□段友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在黄河流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晋陕豫民间文化孕育于黄河流域,涵括民众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与农耕:晋陕豫民间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根脉

晋陕豫民间文化的生成发展是不断层累建构的过程,时间是考察文化产生发展的结构形式,呈现的是文化演进的顺序性和持续性。黄河与农耕共同贯穿晋陕豫民间文化产生发展的始终,成为其根脉所在。

黄河中下游充足的水量、适宜的气候、平坦的地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晋陕豫民间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根基,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农业习俗、民间信仰、组织制度、民间文艺等类型丰富、悠久灿烂的民间文化。早在新石器时期,以关中、豫西、晋南为核心地区的原始农业已经出现,由此诞生了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原始先民从迁移式的采集狩猎过渡到定居式的农耕畜牧,原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在新石器时期的氏族社会,为了满足群体生存的需求,发展出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在“万物有灵观”的支配下,原始先民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加以表现,形成神话。古老的神话作为晋陕豫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以炎黄为代表的始祖神话、以后稷为代表的农业神神话和以大禹为代表的治水英雄神话皆以时间为序,是记录晋陕豫民间文化产生发展历史轨迹的重要佐证。在生产实践与原始信仰的双重作用下,先民掌握了韵律、节奏、对称等审美元素,产生了原始的民间艺术形态。

经济与交通:晋陕豫民间文化传播演变的空间要素

晋陕豫民间文化的传播演变是区域内文化互动融合的过程,空间是考察文化传播演变的地理基础,关注的是文化存在范围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经济与交通共同构成晋陕豫民间文化传播演变的空间要素。

黄河在晋陕豫民间文化的传播演变中起到联通作用。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伊河、洛河、沁河,作为晋陕豫三省天然的通道,一方面便利了区域间的贸易交往,另一方面带来了文化上的交流与再生产,影响着民间文化的地域格局与结构特征。在河运贸易上,晋陕峡谷的黄河水旱码头沟通了黄河左右岸晋西、陕北各县的联系,形成了晋陕经济贸易圈,带动了黄河沿线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商路传播方面,明清是山西商帮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晋商四通八达商业网络的形成,全国各地大都建有山西会馆,以关帝庙为主体建筑,主要用于集会、祭祀,发挥着联络邻省、团结同乡的功能。晋陕豫商人在商道修建的关帝庙,不仅形成了商路沿线共同的关帝信仰,也带动了以庙宇为演出空间、以晋陕梆子为母体的各种地方戏曲的迅速传播。移民运动刻写着中国历史上民众迁徙流动、谋求生存的艰难历程,也绘就了不同地域群体文化碰撞交往、接纳融合的辉煌篇章。明代初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使大量的山西人远走他乡,到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安家落户。晋陕豫民间文化传播演变于特定的空间以及人和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在经济与交通的双重影响下,逐渐辐射到更加广阔的地域范围。

悠远与质朴:晋陕豫民间文化的鲜明特征

晋陕豫自古以来地理毗邻、习俗相近、人缘相亲,民间文化有着极强的同质性。晋陕豫民间文化从远古走来,根植于深厚的农耕文明中,不断适应着民众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求,代代相承、延续至今,具有悠远且质朴的鲜明特征。

晋陕豫地处黄河中下游,水旱灾害频发,在民众的生存需求下,催生了古老的水神信仰。晋陕豫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一方面干旱少雨,降雨期时常与农作物需求期不一致,极易造成旱灾;另一方面,九曲黄河从晋陕豫三省奔流而过,在引黄河水灌溉土地的同时,又经常遭受洪水的侵害。水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晋陕豫民众将对水的渴望投射于水神信仰,由此产生了相关的雨神信仰、河神信仰、求雨习俗和神话传说。晋陕豫沿黄河两岸河神庙遍布,其中大禹是三省民众共同崇信的河神,在山西河曲、陕西韩城、河南登封等地都建有大禹庙,此外还有白龙、黑龙、河伯等数量众多的河神信仰。晋陕豫的河神信仰一部分源于神话传说,另一部分则是由历代的治黄英雄擢升而来,隐喻着千百年来治理黄河的艰辛历程。

晋陕豫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代表性区域,产生并传承着历史悠久的民间社组织,它是了解源远流长的区域民间文化的一扇窗口。早在夏商周三代,便有了祭祀社神的习俗。社神最初是指土地神,传统的农业生产是土地神信仰产生的主源。在祭祀社神的过程中,形成了原始的社组织,负责祭祀仪式与活动的开展。随着时代变迁,社组织从组织祭祀活动、闹社火等传统功能,向承办婚丧嫁娶、调解邻里纠纷、协助处理基层事务等新型职能转变,具有鲜活的基层社会组织属性。

晋陕豫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是特定风土环境中盛开的文艺之花,也是民众文化心理和审美取向的体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儿女所创造的民间工艺,喜用红色、黄色、绿色等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为辽阔荒凉的黄土地增添了一抹亮丽。晋陕豫以年画、剪纸为主的民间工艺,图案纹样的创作主要基于民众的日常生活,通常寄寓五谷丰登、多子多寿、吉祥富贵等美好祈愿,蕴含民众朴素的审美价值观,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其中陕西凤翔、河南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山西中阳、陕西安塞的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