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一亩三分地 耤田享先农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5-10

□任超

雍正亲耕仪式(局部) (资料图)

立夏时节农事忙,《国语·周语》云:“民之大事在农。”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事,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先农坛即是为祭祀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神农氏而设。

先农坛的耤田故事

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耤,音同藉,皇帝亲耕之意。作为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北京先农坛自明永乐十八年始建至今,已经历经600多年的风雨。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坛庙建制“悉如南京旧制”,在京城中轴线南端,东建天坛,西建先农坛置耤田。他规定,历朝皇帝登基之初须行耕耤礼。这不仅奠定了北京先农坛祭祀的重要地位,也为亲耕礼仪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关键基础。先农坛内设观耕台,观耕台前有农田一亩三分,这就是俗语“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代有着相对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祭祀先农的国家礼仪制度要比其他王朝更具自身特色。清王朝统治者遵循重农固本思想,在各个方面推广农业政策,自上而下地推广到全国各地,并下谕在各个行政区设立先农坛,以彰显国家对农业和先农之神的重视。

各地推广建先农坛

雍正时期把耕耤礼的制度建设推到极致,成为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制度。雍正颁发了新修订的《三十六禾词》,并于雍正四年向全国发出谕旨,颁发《嘉禾图》,同时诏令全国州县府卫所,“各择东郊官地洁净丰腴者,以四亩九分为耤田,即于耤田之后建先农坛”,守土官员须率属“按九卿制行耕耤礼”。

雍正五年以后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先农坛。国家图书馆藏有顺天府涿州房山县“鼎建先农坛碑碑文”拓片,详细记述了雍正七年该县建成先农坛及坛域的情况。关于全国各地先农坛的建制记载,在清代方志中随处可见,而且作为一方地名,至今仍保存在一些县市的街区名称中。

祭祀先农行耕耤礼的推行,对推进地方的农业生产以及民俗民风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有两幅宫廷画描绘了雍正皇帝在先农坛的活动,其中《祭祀先农图》藏于故宫博物院,《亲耕图》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耤田礼始于周天子

耤田礼和祭先农都是为了强调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西汉开始,二者合而为一,先农坛与耤田紧密结合在一起,耤田享先农成为历代统治者遵行的一项传统农事。

周朝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周天子每年都会带领臣子和庶民在天子的耕田里躬亲耕作,并形成一套相应的礼仪——耤田礼。周天子的耤田礼被后世作为制度之始,因“帝耤千亩”,这块特殊的田地被后世称为“帝耤”或“千亩”,一直沿用至清亡。耤田礼,是孑遗至今的中华文明古礼之一,不仅缘起悠久,而且在后世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古代皇帝体恤民情的政治行为。

据《国语·周语》记载:耤田礼当日,周天子携百官、庶人前往耤田。周天子执耜耕田,翻土一次,公卿百官翻土数依次增加三倍,最后由庶人耕完耤田。周天子与百官依次品尝牛、羊、猪三牲祭品,最终由庶人全部吃完。耕种结束后,周天子巡视农耕,并发布戒令,告诫百姓要协力耕种。典礼结束回宫后举行称为“劳酒”的宴饮活动,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全部参加陪侍。宴饮结束,耤田礼成。

耤田礼的演变

耤田礼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先后经历了周代的初创期、汉代的恢复期、三国至隋代的定型期、唐宋元三代的制度完善期,以及明清两代的集大成期。这其中,唐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程序,为后世所参照,并在明清时期发扬光大,最终将耤田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汉代是把“耤田礼”与“祭先农”合二为一的开端,这种礼仪形式发扬下去,逐渐合称为“耤田享先农”,三国至隋代时期形成大一统制国家新的耤田礼制度内容。唐代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期,以典章制度汇编成《大唐开元礼》,将唐代自建立起至唐玄宗时期对耤田礼的考订与实施制度予以明确。宋元时期的耤田礼是在唐制基础上的延伸,丰富发展了耤田礼的各项规程,使其更加完善成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专制国家政治文化最为光耀的时期,耤田享先农的礼仪,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完成了最终演化,成为皇权专制国家中高度程式化的一项重要典章内容。

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历朝帝王都将农业置于重要地位,农事丰歉关系着经济兴衰,关系着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因此皇帝每年在先农坛的亲耕活动就成为了国之表率,以此来显示朝廷提倡农事,关心民生。

历史绵延,朝代更迭,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恤农、悯农的故事,亦通过重农务耕的政策表现出治国理国的政治思想。北京先农坛耤田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治国之本和悠久的重农传统,展现着数千年农业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与蓬勃发展。

 (《北京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