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3-08
记者 范 娜
种植一片香椿林,迎来致富“椿”天。在芮城县运强香椿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芮城县大王镇金盆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之路,香椿产业形成品牌优势,逐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如今的金盆村,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温室大棚排列有序,连成一片,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香椿芽被称为“树上黄金蔬菜”,叶厚芽嫩、香味浓郁,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美味,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经济效益良好。金盆村党支部书记杨云强看准了这一产业,不仅个人种植香椿尝到了甜头,还成立了运强香椿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户一起种植。
以前人们都说春天才是吃香椿的季节,然而记者前几天在金盆村香椿种植园区采访时了解到,香椿已不再只属于春天,就算是在冬季也依然可以生产采摘。这在填补市场空白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今,在一座座大棚内,香椿早已抽枝发芽,一簇簇娇嫩的香椿芽绽放梢头,清香四溢。一大早,运强香椿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穿梭在香椿树间,挑选采摘合适的香椿芽。
“元旦前,大棚香椿进入采摘期,卖得很火,甚至供不应求。”杨云强说。
虽然忙忙碌碌,心里却是丰收的欢喜。杨云强告诉记者,今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种植了16个大棚,目前80%的大棚香椿已经发芽,陆续开始上市,现在每天的产量在500公斤以上,刚开始的价格较高,一公斤能达到40多元,预计今年每个棚的纯收入能达到6万元到10万元。
记者了解到,运强香椿专业合作社16个大棚里的香椿采用了矮化密植和科学的管理方式,通过配备管道加温设施,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技术设备控制香椿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进一步提升了香椿品质。这些风味上佳、味香浓郁的新鲜香椿,经过社员们争分夺秒地采摘、锁鲜包装、运输后,被第一时间送达北京、南京等城市消费者的餐桌上。
香椿种植由大田逐渐延伸到设施大棚里,改变了以往冬季吃不到新鲜香椿的情况,给人们的餐桌增加了新的食材。杨云强介绍,合作社的技术员会全程对每个大棚进行技术指导,每天晚上棚内温度不能超过15摄氏度,白天温度不能超过30摄氏度;正常出芽后,大棚湿度不能超过70%,这样产出来的香椿芽颜色比较红,味道也比较香。合作社还在产品定位上下了一番功夫,发出去的每一单,都经过严格挑选和精心包装,争取消费者收到每件货后都有良好的反馈。
从2006年至今,杨云强种植香椿已有14年。最初,他的蔬菜大棚以黄瓜、西红柿为主打品种,为了寻求产业的多元化,他在大棚里试种了几垄香椿,结果每年能收入一两万元。看到香椿种植“性价比”这么高,在积累了生产经验之后,杨云强逐步走上了发展香椿产业之路。
2012年,杨云强创办了运强香椿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效益连年增长。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08户,以香椿树育苗及苗木销售、香椿销售为主,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为社员香椿种植提供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及信息咨询服务,合作社现有冷冻库、保鲜库和精品包装车间,交易场所占地5000平方米。合作社社员种植面积1500亩,带动周边农户香椿种植面积5000余亩。
2015年10月,运强香椿专业合作社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2015年12月被运城市人民政府评为“百强示范合作社”,2016年12月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19年8月被市科学技术局评为“运城市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该合作社生产的香椿成功通过了国家农业农村部“芮城香椿”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先后注册了“绿态康”及“椿香满园”商标,产品远销北京、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目前,订单仍在不断增加,社员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香椿成了富民强村的“黄金产业”。香椿的经济效益,还吸引了周边村子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香椿种植中来,拓宽了增收途径。
“通过合作社的带动,让参与香椿产业的人越来越多,今年香椿上市以来,有几个棚的收入早已上万了。下一步,我们将把精品示范园区的香椿大棚发展到50个甚至100个,带动周边更多的香椿种植户参与进来,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以上。”杨云强说起今后的发展规划信心满满,“2021年,我们合作社在大王计划增加1000亩地。下一步将把重心放在产业链的延伸上,把香椿在市场价低的时候进行加工,烘干做成香椿粉末。另外,我们还想再上一套香椿饺子生产线,把香椿产业做大做强。”
图为杨云强(右一)在指导村民管理大棚香椿 记者 范 娜 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