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从年薪30万高管到乡村“牛倌”

记新绛县返乡创业者刘晓军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裴旭薇时间:2019-08-09

三伏天的早上5点,新绛县万安镇杜庄村的刘晓军已开始在他的养牛场忙碌开了。粉碎、拌料、消毒、饲喂,3个多小时下来,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裤,他拿起毛巾擦了一把额头上滚出来的汗珠,拍了拍身上的草灰。很难想象,这位干得浑身是劲、忙得不亦乐乎、完全忘我的年轻人,曾是航空公司的一名年薪30万元的高级签派工程师。

刘晓军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先后就职于顺丰航空公司和东海航空公司。2016年,他在东海航空公司担任高级签派工程师,有了施展自己专业技术的平台,也享受着优厚的生活待遇,抱上了一辈子衣食无忧的金饭碗。

2017年3月,刘晓军在家乡“凤还巢”计划的感召下,看中家乡最具发展前景的养牛业,毅然放弃了稳定、舒适、高薪的工作,带着自己的积蓄和借来的200万余元,从繁华的大城市回到家乡杜庄村,选择了脏、苦、累,而且没有任何保证、完全陌生的行业,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成了一个真正的“牛倌”。

万事开头难。大规模养牛需要的场地大,而且要水电方便、交通便捷。刘晓军找了很多天都没找到一个满意的场址。此时,新绛县“凤还巢”计划领导小组和万安镇党委、政府了解到刘晓军的困难后,主动与杜庄村沟通,把村里一个占地50亩的废弃砖瓦窑,以合理的价格承包给刘晓军,并且一包就是30年。

由于长期废弃,进出养牛场的路只有一条泥土小路,周围全是垃圾,车辆根本无法出入。镇里了解情况后,与刘晓军一起去县交通部门申请改造这段土路。如今,这条土路已经修成宽阔的水泥路,沿路两侧栽着整齐的冬青。在建牛场时,万安镇党委、政府还介绍刘晓军去大型的牛场观摩,学习现代化养殖场的建设经验。村委会还帮他联系附近的砖瓦窑,把有点瑕疵但不影响质量的砖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刘晓军,使刘晓军养牛场顺利建成。

刚引进牛犊时,由于经验不足,刘晓军买的牛犊品种不是很好。牛犊太小,加上运输过程中的影响,好多牛犊在买回来后都生病了,几个月没长膘,还花费了许多医药费。2017年10月底,新绛县“凤还巢”计划领导小组参观刘晓军的牛场,了解到他的困难后,积极联络养牛专家给他现场指导。在专家的建议下,刘晓军把养殖重心从小牛犊转为架子牛。

200头牛需要进食大量的粗饲料,而万安镇是油桃生产基地,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植的油桃,种植玉米很少,这对每年需要几百吨青贮玉米秸秆的刘晓军来说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外地的草送过来每斤都超2毛钱,成本太高。他便与周边的玉米种植大户沟通,达成合作协议,刘晓军给农户牛粪,农户把秸秆给刘晓军。通过牛粪换秸秆的方式,他顺利收集了80多万公斤青贮玉米秸秆,每斤成本仅仅不到五分钱,解决了牛场的粗饲料问题。

2018年元旦,“凤还巢”计划领导小组再次走访刘晓军的牛场,看到不少牛都可以出栏了,他们建议刘晓军屠宰后出售新鲜牛肉,一头牛能多卖1500元至2000元。“凤还巢”计划领导小组利用在外地建立起的微信平台,把刘晓军出售新鲜牛肉的信息发到新绛县在北京、上海、重庆、西安、广东、太原等地的商会,帮助他增收了10万余元。

刘晓军是养牛场的老板,也是场里的一名普通工人,虽说曾是航空企业的工程师,骨子里却依然是吃苦耐劳的农家孩子。每天天刚亮,他就进入养牛场开始忙碌,傍晚时分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来。如今的他已从最初的分不出牛的公母,到现在能一眼认出牛的品种、血统、年龄,估出牛的体重,能看出哪头牛病了,知道用什么药、打什么针。他的养牛场也成了当地青年羡慕的创业之地,在周边一带名声大振。

谈到未来的发展,刘晓军信心满怀。他为自己订立了目标:3年后基础母牛要达到500头,做到自繁自育,存栏800头,出栏1000头,年产值要达上千万元,使自己的养牛场成为带动一方发展的农牧集团。还要成立自己的牛肉屠宰加工厂,让更多的人吃上放心牛肉,为家乡作贡献,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