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的扇子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4-24

倪方六

炎炎夏日,何以消暑?汉代《春秋繁露》说,当“以扇逐暑”。如此看来,扇子在中国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不过,若溯其源,扇子发明的初衷并非全是扇风纳凉,比如帝王的出行仪仗就用五明扇,表明君王“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

五明扇被认为是中国扇子的最早源头。何谓“五明扇”?据说与五帝之一的舜帝有关。据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舜帝“目重瞳子”,即古人所谓“四明”。用俗话来说,就是舜帝有四只眼,所以起名“重华”。有“四明”已异于常人,而舜帝又能广开言路、广纳贤能,如同又得“一明”,是谓“五明”。

晋朝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载,舜帝在接受尧帝的禅让后特制五明扇以表明“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

虽然五明扇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执政者良好的政治愿望,但从后世由五明扇演变而来的宫扇使用规范来看,扇子的原始功能很简单,乃出行时遮阳防尘,与伞的功能无异,宫扇因此又名“障扇”。

障扇是一种长柄的大扇,成双成对,用彩帛制作,上绘云纹,由侍者执之,借以体现王者威仪。在禹受禅后,因五明扇属奢华之物,曾一度禁用,到了商代才又使用。殷王武丁所用的五明扇很讲究,选用雉尾来制作,故称“雉尾扇”。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雉尾扇的用法又出现新规。宰相萧嵩建言,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露出圣容。这一建议后来成为一种朝仪。故杜甫《秋兴》诗称,“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