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如何发奋读书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4-23

□张文雄

古人读书难

古人读书难,难在既没有书读,也没有地方读,还没有钱读。在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之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椟上,一片竹简、木椟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装满了好几辆车。“学富五车”,用今天的眼光看,其实读的书并不多。后来人们把书抄写在帛上,卷成一卷卷,帛很昂贵,只有极少数有钱人才抄得起。后来发明了纸,但还得手抄,抄一部书很费事,一般人也抄不起。有了书,还得有人教,古代学校少,穷人没钱,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对于平民子弟读书的困难,明初著名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古人读书不易可见一斑。

古人读书苦

“寒夜读书忘却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讲的是读书刻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读书辛苦,更苦的要数苦思冥想,“书从疑处翻成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由此,古人留下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言佳句。

古人读书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不但要朗读,而且要抄、背、默,“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不横流倒背不放手。“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夫子用皮绳把竹简、木椟拴起来读,读的次数多了,连皮绳都翻断了三次。可见,孔夫子读书下的功夫有多深。明代大文豪张溥则以抄读著称,据《明史》记载,他“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曾国藩也是有名的“书痴”。在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文,朗读了多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行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入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不过,曾国藩的“慢”,非其人有天资禀赋上的弱处,而是读书讲求精嚼、精思。“慢”看似“笨功夫”,实际上是古人把书读得熟、记得牢、钻得深。(《黄石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