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情感讲述>

“最美家庭”张昌勤:让公益的阳光点亮幸福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5-10

□记者 张建群 实习生 陈柯邑

张昌勤家庭是2022年度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运城市“最美家庭”。他和家人一起从事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张昌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初夏一天的凌晨4时,位于市区解放北路468号的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办公地点灯火通明,志愿者已经开始为当天的爱心早餐忙碌,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媒体多次关注过的该协会会长——张昌勤。

由张昌勤和协会主导办起的关爱环卫工人爱心早餐已经坚持了2365天。是什么支撑着他坚持公益?他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5月4日,记者采访了张昌勤。

勤劳是立身之本

眼前的张昌勤面带笑容,一脸和气。说起他的家庭,他先介绍了自己的父亲。张昌勤的父亲张万记是一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当年参军入伍后是部队的炊事员,转业后回到运城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在张昌勤眼中,父亲性格好、有包容心,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几乎跟任何人都没有红过脸。母亲李巧绒,是一名家庭主妇,做事说一不二,性格要强,她的勤劳对张昌勤和哥哥、姐姐影响很大。

张昌勤一家三口同做志愿者

张昌勤生于1975年,他小时候家里一直经营着小卖部和炸麻花的生意。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张昌勤与姐姐、哥哥从没有在7点后起过床,凌晨四五点时母亲开灯,不用叫,姐姐就醒了,然后大家同时起床,帮母亲干活。放学回来后他们还要帮母亲喂猪、拔草。8岁时,张昌勤就负责在炸麻花油锅旁拉风箱烧火,12岁时就会搓麻花。在全家人的共同打拼下,他们的日子过得还比较宽裕。

张昌勤走向社会后,也一直传承着这种勤劳的家风。1995年,他经营了一个修摩托车的门市部,因为吃苦耐劳、诚信友善,3年后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手下有8个徒弟。2001年,他开始销售摩托车,生意一直不错。2004年,他一个人经营两个门市部。2006年,张昌勤将手上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又去经营货车生意。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久之后,便在运城市区买了房子,有了稳定的生活。

善良是一种力量

做公益的人一定有一颗善良的心,张昌勤的善良也是受母亲李巧绒的影响。在家乡盐湖区郊斜村,做着小生意的李巧绒平日古道热肠,口碑很好,村里有人需要钱都请她帮忙。用张昌勤的话说,母亲是一个能受了硬话狠话,却听不了软话、见不得人掉眼泪的人,别人一求她,她就答应帮忙。孩子们劝她时,她说:“别人向你借钱肯定是实在过不去了,能过得去谁跟你借。”她借出去的钱不少,按时收回来的却不多。母亲的善良影响了张昌勤,为他从事公益事业埋下了一颗种子。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昌勤跟着朋友做志愿者去闻喜慰问一位老人,老人家的生活非常艰难:全家四口人,只有一张床。早上一顿饭,全家吃一天。看到这样的场景,张昌勤心里深受触动。他想,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想去帮助别人的人也很多,只是两者之间缺少联系,他愿意成立一个志愿者协会,做那座连通困难者与志愿者之间的桥。2014年,他在媒体朋友的帮助下,成立了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希望组织更多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2016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外出办事的张昌勤看到街边一名环卫工人喝着矿泉水,吃着凉馒头。寒风凛冽,此情此景让张昌勤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心中只有一个主意,一定要想办法让辛苦的环卫工人们吃上热乎的早餐。

2016年11月17日,张昌勤发起关爱环卫工人爱心早餐活动,虽然一路经历了很多坎坷,但他和志愿者们一起,用一颗热心守得云开见月明。至今,关爱环卫工人爱心早餐已经坚持了2365天,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各界人士也踊跃参与了进来。张昌勤仍然记得他第一次收到捐款,是在爱心早餐的分发现场,一位市民从旁经过,什么也没说,放下200元就走了,这让他十分感动,也让他有了将爱心进行到底的信心。

张昌勤常常组织志愿者回老家郊斜村做些公益活动,为老人理发、按摩等。父亲张万记和母亲李巧绒每次都忙前忙后,买菜做饭,热情招待大家,为儿子的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孝顺是最好的药

2019年的一天,张昌勤正在工作,忽然接到了母亲因脑溢血住院的消息,他急忙赶去医院。母亲术后住在重症监护室,他与姐姐、哥哥在病房外一同守候。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后,医生说今后很可能不能走路,生活没法自理了。那段时间,姐弟仨常常围在病床旁争相照顾老人。考虑到姐姐和哥哥居住的远些,张昌勤和妻子李玉平主动包揽了更多照顾母亲的琐事。一日三餐、喂饭端水,生活上的照顾无微不至,夫妇二人还常常开导老人,鼓励老人,让她重拾信心。

母亲出院后,张昌勤陪同她一起进入康复中心。有一定陪护经验的张昌勤知道,复健只能靠母亲自己努力,谁都代替不了她。在他的鼓励与陪伴下,73岁的母亲咬紧牙关,流着汗水,每次康复运动都坚持到最后。

短短一个月时间,母亲的身体有了喜人的变化。张昌勤开始扶着她走路,在他的陪伴下,母亲从需要搀扶,到可以自己走路,慢慢趋于正常。

“亲朋好友谁都没有想到,我妈还能重新行走。”张昌勤说。这个奇迹得益于她自己的努力,也得益于孩子们的孝顺与陪伴。

公益是温暖的光

张昌勤能专心从事公益事业,离不开妻子李玉平的支持。成立志愿者协会之初,垫钱出资是常有的事,李玉平毫无怨言,积极跟随他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在关爱环卫工人、扶贫助残、救助儿童、抢险救灾等活动中,李玉平自始至终与张昌勤同进退,共努力。自从协会建起收留困难儿童的“阳光之家”,每到周末,李玉平和丈夫就陪这些孩子们同吃同住,帮忙做饭、洗衣,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陪伴、教育。

温馨家庭照

2017年,芮城有一名80岁的困难老人,名叫邓国俊,没有户口,没有儿女。老人年轻的时候帮人挖窑洞挣了一些钱,但是上年纪后,干不动了,生活陷入困境。他的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因户籍原因,无法享受扶贫政策。

张昌勤得知情况后,不辞辛苦,通过各方努力找到邓国俊的老家,与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联系,约定时间,要接老人去上户口。不巧,妻子因为做小手术住院了,需要他的陪护,时间的冲突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李玉平看出了丈夫的为难,她让张昌勤先去河南解决老人的事情,自己请其他亲人帮忙。因为有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张昌勤驾车千里,将老人顺利送回当地,并为他办好了户口和身份证,享受到了当地的政策。

张昌勤忙于公益的这些年,最遗憾的是没能多关心儿子张鑫。但因为看到父亲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和热情,张鑫从小到大都十分懂事。张鑫三年级的时候就住校了,学习和生活上很是独立,后来他考入山西大学,毕业后又去了北京,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前不久,作为家里独子的他,听从父母的劝告,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打拼,并协助父母从事公益。

张昌勤全家从事公益事业,自己收获了健康快乐,赢得了尊重与认可,家庭也十分幸福。父母亲的勤劳、善良和心怀大爱,影响并支撑着张昌勤铿锵向前。他告诉我们,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接下来,他和协会的同仁们要继续关注公益,让更多孩子感受到家的阳光和温暖。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