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垣曲县通过组织、分配、服务模式创新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造血”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6-06

记者 陈永年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失血、输血、造血三个阶段。

垣曲县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中,注重以创新为引擎,紧密联系村情实际,通过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分配方式、服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

5月26日,记者深入垣曲县数个村子进行采访。

优化组织方式

“哪怕一个线头都是集体的”

垣曲县英言镇关庙村木耳种植大棚内工作人员在采摘木耳

大棚中,一串串菌棒像糖葫芦一样被直直地吊着,在重力作用下,极为整齐。黑得发亮的木耳,就生长在这一串串的菌棒上,鲜嫩异常。

当日,在垣曲县英言镇关庙村一个大棚里,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小民时,他正带着二十几个村民采摘木耳。

这种被称为“吊袋棚”的木耳种植大棚,村里有两个,每个可以种10万袋菌棒。边上还有两个“平地棚”,菌棒被平摆在地面上,种植量相对更小,当然投资也低。

这里的大棚、菌棒、正在生长的木耳,以及不远处的菌棒生产车间里里外外所有的设施设备,都是村集体所有。用赵小民的话来讲就是:“在这里,哪怕一个线头都是集体的。”

关庙村共有575户1507人。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2016年,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圣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

为了解决村民种植木耳的菌棒需求,村集体申请扶贫资金115万元、争取市县村集体经济试点村发展补助资金30万元,村“两委”干部、群众又自筹75万元,建设了年生产120万袋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合作社负责菌棒生产、放菌养菌等前期环节,然后把养好菌的菌棒发给农户种植,成熟后再由合作社统一回收、包装和销售。在方便村民的同时,村集体也有了收入。

如今,该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已达20万余元。

入村采访,最深的印象就是合作社姓“公”之后的创业和运营。

缺少启动资金——一声吆喝,7个村干部拿来了32万元。“当时说得很清楚,既不是入股,也没有利息,村干部嘛,奉献一点没啥。”赵小民说,这几年合作社发展得比较好,才做了变通,按通行利率给村干部支付,但直到目前这批集资款村中还没有还完。

临时有急活——还是一声吆喝,全体党员干部集体到厂里,连着干了两天活。“也不是雇不下人,但村里刚开始创业,钱都要花到刀刃上。大家的企业嘛,干点活儿还不应该?”赵小民又说。

重要节日环境整治——还是党员干部带头,村民能来的也都来,挥锨舞扫帚……

合作社姓“公”,村干部“吆喝”起人的声音就大、腰杆就硬。现在村民从这个集体企业中每年能领0.5公斤黑木耳,虽然大的红利还没享受到,但他们都知道企业是挣钱的,只是挣下的钱又投进生产中了。

目前,企业已经累计投入资金400万元。除了村集体每年20多万元的入账外,更多的收益被务工的村民获得——合作社每年的工资性开支就达50多万元。

这段时间在大棚里采摘木耳的20多名村民,每小时可以赚得7元钱。这样的工作,他们会持续两个多月。而最忙的时候,合作社里里外外挣工资的人会有四五十个。

目前,像关庙村这样,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再通过合作社创办、经营经济实体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在垣曲已经有不少了。通过对村集体经营主体所有制的创新,让经营实体姓“公”,达到了优化组织形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安全的目的。从垣曲县的实践来看,这样的创新,有利于上级支持的项目资金更高质量、更安全地落地,也更有利于为村集体留下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次次“输血”不见血,这次不一样的是,真正把“血”输给了村集体,把“血”真正留在了村集体。

创新分配模式

“在这里建棚给那里交钱”

垣曲县皋落乡鼎诺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

沿着柏油道路,采访车在垣曲县皋落乡鼎诺种养专业合作社(下简称鼎诺合作社)广阔的园区中穿行。车窗外闪过三四个已经建成的新大棚。

皋落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刘生说:“这是县移民办为3个移民村建设的蔬菜大棚,协议都签了,棚也建好了,就等验收了。大棚投入运营后,每年除了给县财政、移民村交钱外,我们的皋落村集体也能增加近两万元收入。”

别的移民村没有条件建大棚,上级部门便将资金投到具备产业规模、经营能力更高、资金使用更安全的皋落村,由鼎诺合作社具体经营,每年的经营性收入,按约定的比例在政府财政、移民村和皋落村中进行分配。这在当地被称为“飞地经济”。

该合作社创建于2013年3月,2021年年底实现产值866万元,实现利润347万元,总资产3296万元。截至2021年年底累计投资4500万余元,流转、租赁农户土地2250亩,其中种植核桃树经济林1220亩(林下蔬菜300亩),菊花500亩,樱桃及甜杏采摘园30亩,设施蔬菜500亩。

鼎诺合作社在皋落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至关重要。以前村中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合作社发展起来后,成为村中的经济支柱。如今,合作社每年向皋落村集体上交20多万元,这些钱分为3个部分——

资产收益:17万元;

移民投资收入:移民办通过合作社投资建棚解决移民群众就业问题,每年合作社除了支付移民群众务工交通补贴、资产收益上缴财政以外,还需交5万元给皋落村;

“飞地经济”:有的移民村没有条件建大棚,县移民办就将资金投给合作社建大棚。合作社解决移民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每年按总投资额的3%上交。上交金额中,70%归移民村,30%归皋落村所有(约1.62万元)。

这样算下来,今年皋落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接近30万元,在垣曲县,也算数得上的集体经济好的村子了。

如“飞地经济”一样,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经营实体,通过财政资金“输血”,村集体按年度获得收益——这是一种投资、经营、收益分离,通过分配制度创新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的新办法。

采访中,村中一片土地正在整理,准备建大棚。这些工作的实施主体和所有者,是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这或许标志着该村集体经济发展由“单引擎”走向“双引擎”。

张刘生说:“集体的合作社以后也不会由集体来管理,而是放出去让有能力的人经营,村集体每年按投资额的比例分红就行。做得好有人竞争的话,还可以招投标,进一步提高分红额度。”

好消息接踵而来,今年省里下拨给了皋落村400万元的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村里将资金定点投给一家合作社,每年又能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

有了上述预期,张刘生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很乐观:“现在不到30万元,今年会增加到60万元,明年可能会达到100万元。”

集体经济最终的目标,还是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目前,村里正在筹建养老院,以解决老年人的吃住和日常照料问题。“建成了,和市场价相比,村民养老方面的负担要减轻近一半。年轻村民也能更放心地去外边挣钱了。”张刘生说。

提供增值服务

“我乐意村集体加入进来”

垣曲县华峰乡河堤村远航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李红宁在检查新购的玉米大豆复播机

在华峰乡河堤村,李红宁这两天喜事连连。

李红宁是垣曲县远航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采访当天,他刚刚接回8台玉米大豆复播机。前两天接回来的4台,整整齐齐地摆在合作社办公室的门口。

一台机子1.7万元,这一拨“添丁增口”,合作社就花出去了20多万元。“今年承担了县农业农村局的玉米大豆复合带状种植项目,全县共1万亩,我们承担了6000亩。”李红宁说。

农机合作社,主营业务是托管。在承担村民土地托管服务中,有两个问题让李红宁很头疼。一是纠纷,比如服务面积和村民不一致,作业中损坏了村民庄稼,沟通成本和解决成本都非常高。二是规模,因为合作社都是与一家一户村民协调实现托管,土地不能连片,作业成本较高。

长期的实践中,李红宁总觉得他们经营主体与一家一户的老百姓之间缺个什么。如今,他好像找到了答案。

前段时间,上级下达了“小麦促弱转壮专项资金”,这次一改过去投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而是投向了村集体,由村集体来主导资金的使用。

村集体与李红宁达成协议,由村“两委”协调村民,合作社只管作业,所有问题只对接村集体。这样一来,合作社的沟通、协调成本大幅降低。另外,有了村集体的协调,更容易实现连片作业,提高作业规模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正是这次借助上级专项资金的模式探索,让李红宁有了破解难题的新想法:把村集体引入进来,承担更多的功能,同时分得一定的收益。

“村集体参与进来的话,我们也乐意从收益中分出一定的比例给村集体。这样村民没有多掏钱,我们合作社综合收益也没减少,三方都能获利。”李红宁说。

合作社没有少挣钱,村民也没有多花钱,而新增的主体村集体又多了新收入。奥妙在哪里?

原来的沟通、解决事端成本以及扩大规模的成本都很高,这部分钱合作社也都是支付了的,只不过有的是隐性成本而已。而村集体介入后,这部分的成本可以明显降低。降本再加上增效新产生的收益,在提供了增值服务的村集体和实现了更高效率的合作社之间进行分配。这才是三方共赢的真实原因。

李红宁希望引入村集体的积极性,源于他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两年,李红宁推广一种被称为“土地银行”的托管模式,采取自愿的方式,由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作为资产交给合作社,由其代替农民经营,每年根据经营状况进行分红。

这种模式中,农民什么都不用干,什么也不需投资,每年就可分得70%的利润分成。但在这种模式中,如何取得农民的信任,以及每年的生产费用(投入)和土地产值(收益)如何让农民信服,都成为摆在李红宁面前的最大难题。

必须有个中间人,这个中间人最好是村集体。“村集体公信力更高嘛,而且还中立,村集体提供这项服务,分得一定的收益,这是正常的,我们也很愿意。”李红宁说。

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过的一道关,在通向规模化的道路上,经营主体的需求有多大,村集体在其中的作为就有多大。而在村集体施展作为的过程中,经营主体必然有着提高经济收入的空间。

摄影记者 陈方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