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5-25
苏亚军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指出:“党校(行政学院)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那么,在新时代,党校教师如何运用哲学社会科学这个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作用呢?我认为,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应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真信”和“真用”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中,“真信”,从大的方面讲就是教育学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真用”,从根本上讲就是教育学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必修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针对前进中的困难,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各种疑惑不解的看法或观点,对于国际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对中国的误判、误解,要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探寻对策,释疑解惑,净化“噪音”“杂音”,展示真理之力,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论道”和“论术”相结合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包括哲学学科,还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所谓“论道”,就是要阐述好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大道理、规律性和纲领性的东西,抓住了“道”,就能把握根本、洞察大势,就会纲举目张、“举一反三”。要认真总结并运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体现的大道理、规律性和纲领性的原理观点,深刻阐释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使学员对其科学把握,入脑入心。所谓“论术”,就是阐述好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的东西,也就是解决过河的“桥”和“船”的问题。要把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中体现方法论的东西挖掘出来,呈现出来,讲实讲透,指导工作。譬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改革创新的方法等,使学员感知到,眼中有方向,脑中有办法,脚下有路子。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系统的理性认识。党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党校学员带着实际问题来党校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素质。作为理论教师,要深刻认识: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只有理论上成熟,政治上才能成熟;只有做理论上的明白人,政治上才能做明白人。所以党校教师必须结合实际课题,围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针对性地下大功夫把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讲清楚,使其内化于学员之“心”。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的原理,在讲理论中又以课题中的问题为导向,努力探索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讲如何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破解难题推进新的实践,使其外化为学员之“行”,真正使学员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为了更好取得“三个结合”的教育效果,还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人,用活灵活现的事例打动人,用精彩生动的语言感染人,用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讲“大道理”,始终使课堂充盈活泼气氛,使学员在愉悦、触动心灵中接受教育。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