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芮城风度”看今朝

——芮城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侧记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8-03

通讯员 曹 飞

芮城县地处山西省最南端,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北依条山,南临黄河,双阳之地。

过去,芮城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饱受山河阻隔困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如今,芮城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依托境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为子孙后代打造永不枯竭的“金山银山”,作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蹚出了一条转型发展新路径。

构建机制

综合治理

“全域旅游”能否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科学合理、执行力强的现代综合治理体系。

芮城县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芮城现有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1个;各类古遗址100余处;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5处,其中国保单位12处。

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芮城县委、县政府早在“十二五”时期就将文化旅游发展列为“五大战略重点”和“六大生态工程”之一,作为县域经济“四梁八柱”(新兴工业、清洁能源、现代农业和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当作“一把手”工程。

2016年以来,芮城先后统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近4亿元,通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组、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办公室,以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实行领导包联责任制落实工作职责,形成县—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村(景)—企“四级联动”、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实现从景区到全域、从观光到休闲、从规模到质量、从存量到增量的高效转变,构建“山河联动,以文兴旅”的产业新格局,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五域模式”——打通空间域、拓展产业域、升级服务域、强化管理域、壮大市场域,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

科学规划

引领发展

按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总体要求,芮城牢牢树立“生态固本,业态增效”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美化绿化、遗产保护等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一张蓝图绘到底”,重点构建县域经济“四梁八柱”。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任务时序、重点工程、保障措施,压实各单位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围绕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秩序与安全、资源与环境、品牌影响,以及创新示范八大层面,落实定项、定时、定点、定人、定额、定标“六定”措施,将全域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城乡建设、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专项规划进行深度融合,推动意识共合、资源整合、体制统合、产业融合,把芮城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构建“打通空间域、拓展产业域、升级服务域、强化管理域、壮大市场域”的全域旅游创新发展体系,全面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朝着目标,芮城县跑出了山西旅游的“芮城速度”: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70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17.8%。

旅游业的带动作用,给芮城带来“创建全域旅游”的巨大信心。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分工日常督查考核细则》《年度全域旅游工作任务分解表》等考核文件,县文旅、农业农村、扶贫等部门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与美丽乡村、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全域旅游+脱贫攻坚”模式,推动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融合,合力打造了“世杰康养”“黄河人家”“中条人家”等一批乡村旅游、民宿、康养等新业态示范点。

作为山西省“三大板块”之黄河板块的芮城段,修建全长93.4公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先后整合涉农资金7000万元,重点整治沿黄公路两侧涉及的7个乡镇、24个行政村,高标准建设9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坚持“清、拆、改、种、建”五字方针,突出“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示范引领,梯次推进,拓展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空间和新格局。

观滴水可知沧海。在全域旅游的引领下,芮城县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共建共享已在芮城成为现实——

水更绿了。全县水源地23项检测指标卫生合格率全部达到100%,全县10个乡镇的农村饮用水枯水期和丰水期水质卫生合格率均达到100%。

城更青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5.59%,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覆盖率分别达到42.18%和37.47%,实现了城乡一体、城景一体、村景一体的格局,打造处处都是旅游景观的全域旅游风貌。

村更美了。通过重点整治“三环三沿,四治四无”,即环村、环景点、环城乡接合部,沿路、沿沟、沿河,治乱、治垃圾、治污水、治农业面污染,无乱搭乱建乱占、无垃圾杂物乱堆乱放、无污水废水乱排乱流、无农业生产废弃物乱丢乱埋,实现了美丽乡村全域、持续、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

引入“活泉”

激发活力

发展全域旅游,把城市打造成一个大景区、大花园,必然要投入巨额资金。钱从哪来?“政府勒紧裤腰带,市民过上紧日子”不是长久之计。芮城县的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做,政府的任务是做好谋篇布局,做好服务管理,把具体产业交由专业公司,旅游业才能长久发展。于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被列为芮城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

芮城县委书记张建军说:“我们旨在强化市场运作,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放手把景区的开发运营交给市场和企业,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支持民间资本依法采取多种形式,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

为了让企业看到未来客流前景,芮城县大力改善交通设施:围绕县、乡、村公路提质改造,城市公交、城市出租行业新能源改造,路域环境治理三方面,先后投资14894.9万元,完成了238.33公里的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和126公里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总计达1358.3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022公里,国道70.368公里,省道61.138公里,县道248.249公里,乡道514.431公里,村道433.374公里,专用公路5.806公里;抵达3A级以上旅游景区、连接核心旅游景区道路、主要乡村旅游点均达到3级以上公路标准,形成了网络完善、衔接合理、“四横二十一纵”的方便快捷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实现了乡乡循环、村村互通的交通现代化目标。2019年8月23日,运宝高速公路黄河大桥正式通车,这对芮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招到商、招好商,芮城县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办法: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区,努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积极开展旅游招商引资,成功吸引山西恒圣通集团、闻喜天王台集团、万科集团、天津惠阳集团等投资8亿元,建设了大禹渡、圣天湖、广仁王庙、芮城大酒店、百梯山、九峰山等一大批精品旅游项目。

2019年,芮城县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完成了西侯度圣火遗址公园“火的发现”“火的驯服”“火的礼仪”等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3月28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成功在西侯度圣火公园举行,这进一步提升了西侯度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产业融合

开拓创新

产业融合是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芮城县充分发挥“旅游+”功能,不断培育新业态,提升发展新水平。依托苹果、花椒、屯屯枣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引领印象风陵渡、田康思睿庄园、南卫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开展乡村休闲旅游试点工程,相继建成“一轴二带八区十园十村”,实现“旅游+农业”科学布局;依托总投资36亿元的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和23亿元的光伏二期工程,全面推进以“农林光互补”模式种植油牡丹,发展光伏旅游,实现“农光旅融合”“林光旅融合”,把沿山一带打造成为新能源、新旅游、新农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旅游+工业”融合共赢;依托圣天湖、西侯度、大禹渡等特色景区,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休闲产业。圣天湖景区积极开展山地自行车、全民健康跑、全国钓鱼大赛、横渡黄河、龙舟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健身运动,实现“旅游+体育”齐头并进;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形成《朝元图》、芮城麻片、永乐桃木剑、雅琴布艺、雅婷布扎等特色文创产品,实现“旅游+文创”相得益彰;依托永乐宫、九峰山、百梯山、印象风陵渡等旅游资源和产品,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依托亚宝药业,发展大健康产业,不断拓展全域旅游内涵和外延,实现“旅游+康养”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在“五城同创”过程中,芮城县积极引导群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全域旅游深入人心,全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共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人人享受全域旅游发展的成果,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

打造品牌

树立形象

2019年,芮城县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芮城文化旅游品牌营销推广全案》,以高站位、大视野树立芮城文旅的品牌新形象——“大河仙境 风度芮城”,解决了一直以来芮城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不明的难题。

该主题融合大黄河地标,突出芮城特有的山河风光、康养风尚、研学风采、民俗风情和美食风味,凸显古建艺风、永乐画风、吕祖仙风和廉政清风,彰显发展速度、创新态度、文化厚度和人情温度等芮城元素,展现新时代改革奋进的芮城力量、生态文明的芮城价值,既气势恢宏,又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并引发游客的情感感召力。

在情感价值层面,传播芮城精神、芮城力量、芮城价值,就是展示芮城风度;在传播理念层面,结合芮城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构建生态背景、文化场景、生活美景、时代图景的芮城风度。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主流媒体与“两微一抖”的融合传播推广,如今,“在芮城,做一个有风度的人”已成为当地群众最前沿、最时髦的精神追求。

巍巍中条山,滔滔黄河水,共同孕育了山河壮丽、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廊道。经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洗礼,芮城,一个对黄河文明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文化驿站,一座对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生态屏障、天下粮仓,古韵犹存,新潮又起,如今已成为黄河文化旅游带一颗璀璨的明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