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看临猗如何打造职业农民

来源:发布者:范 娜时间:2019-12-23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使“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临猗县2014年全面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5年来,该县立足县情,紧扣“精准”二字,不断创新培育方式、优化工作流程、积累培训经验,探索出的理论课堂、田间实训、外出参观“三餐并举”培育管理模式,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学习。2016年,临猗被确定为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试点县,而且是全市唯一。

理论学习氛围浓

入冬后,气温骤降,临猗一些合作社里却是一片暖意。像往年一样,临猗县依托各合作社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正如火如荼。趁着冬闲,农民朋友纷纷前往各培训点给自己充电。

“作为农民,只埋头苦干,没有知识和技术是不行的。不管种啥,都得先掌握知识。知识就是金钱。”在荣光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论课堂上,55岁的周建禄学得异常认真,他在本子上记了一页又一页。

周建禄是庙上乡张庄村人,家里种植了30亩冬枣,今年是他第二年参加培训,每节课都不曾缺席。每年培训,他不但自己主动报名,还会带着村子里数十名果农一起前来学习。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如此重视培训”时,他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件因缺技术而损失惨重的事件。附近一个村庄,因为果农不重视技术学习,今年的葡萄“全军覆没”,每户损失一二十万元,整村损失达千万元。“身边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掌握技术的重要性。”周建禄说。

去年培训结束后,周建禄初步掌握了科学种植葡萄技术,今年开春,他把地里的一部分冬枣换成了阳光玫瑰葡萄。“家里缺乏劳动力,种成葡萄后,又建了大棚,劳动力大大减轻,我一个人就能管理10亩葡萄园。”他说,非常感谢这个平台,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好,既有宏观层面的知识,又有果农迫切需要的剪枝、农资鉴别、病虫害防治等实用课程。以后只要有培训,他还要来参加,了解国家在果品方面的最新政策,学习更多的果品种植实用技术。

现在,周建禄已然成长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不但用学到的技术管理自家果园,指导本村果农管理果树,而且受邀前往附近村庄送技术,帮助果农建大棚。

在临猗县,像周建禄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多。这种红火的场面,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农民不是大学生,他们的领悟能力不如大学生,所以我们的授课模式不是单纯的‘我讲你听’,而是鼓励农民课堂动脑,由授课教师与参训学员面对面交流,通过问答的形式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临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钱波说,他们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的管理,结合《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和学员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自编或选择了一批科学权威、图文并茂的部、省级规划教材,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

在培训过程中,临猗县还精选培训教师,坚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与外聘专家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各培育机构选择教学能力强、能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比如忠定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邀请的牛自勉、张文和老师,华祁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邀请的刘三军等5名中国农科院专家,皆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点燃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各培育机构在制定课程时,充分听取学员意见,采取学员点餐、专家配餐的模式授课。“学员想听什么课,培育机构就讲什么课,学员想听谁讲,培育机构就请谁讲。然后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根据学员的需求授课,拓展学员的视野。”钱波说。

田间实训强操作

临猗县探索创新的“三餐并举”培育管理模式中,送给农民的“第二餐”就是田间实训。田间实训就是在专家的指导下,由学员在实训基地进行果树修剪、摘叶转果等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嵋阳镇东堡村果农徐为萍就很喜欢这种方式,“我们农民大多文化程度低,理论有的听不明白,但实践课大家一上手就清清楚楚。”她说,今年她在王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参加培训,其中有两天是实训课。在果园里,老师手把手地教,教完后,又让学员5人一组分批剪枝。学员哪里剪得不对,老师再进行指导,讲解得非常细。

徐为萍家有十来亩果树,她说,在他们村,大多家庭是男人在外挣钱,女人在家管果园。通过这次田间实训,大家学到了东西,并且全领会了,对于管理果园都是信心满满,心里很高兴。“我们村的果树大部分都是有30年树龄的老龄果树,针对我们村的实际情况,老师教了我们很多种剪法,可以说是一棵果树一种剪法,乔化树怎么剪,短枝怎么剪,老师讲得特别详细,果农都说好。现在苹果价格低,果农都想让果子卖个好价钱,可是没有知识。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大家发自内心地高兴。”她说。

今年,东堡村包括徐为萍在内的5名果农前去培训,她们一致认为,合作社给果农请的老师教得好,理事长给果农提供的服务更是让人感动,“不光教我们学知识,掌握技术,还让我们吃得好,合作社给大家提供了非常贴心的后勤服务。”

那么,这些培育机构是怎么确定的呢?

钱波说,他们在兼顾全县主导产业布局、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及培训资质的前提下,经自主申报、乡镇推荐、专家评审、媒体公示、市级审定,最后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在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工作中,通过层层筛选,最后确定了王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忠定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华祁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荣光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

作为全县2019年农民教育培育基地,各合作社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性,或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或邀请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或邀请本地一些乡土专家前去给学员授课。各合作社不但在学习上提供了强大的专家团,还在生活上给学员提供便利。

目前,临猗县4家培育机构(忠定、万保、林红、华祁专业合作社)入选山西省百强培育示范基地,吴中定、王万保、王新平、郑伟4人入选山西省百名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名录,王万保被授予山西省“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称号。

在选择学员上,临猗县也有自己的原则。“我们主要坚持两个原则来选准培育对象。一是各乡镇要根据分配任务,以学员库为主,择优选拔学员;二是要求学员遴选要覆盖全县14个乡镇,大产业(苹果、冬枣)每村不超过5人,小产业(樱桃、葡萄)每村不超过10人,力争学员遴选不扎堆、不绣团。”钱波说。

外出参观拓眼界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田间进行实操外,各培训机构还会带领学员外出参观,交流学习,拓宽眼界。

从2014年开始,庙上乡关仁村枣农田巧霞每年都要前往冬枣专业合作社参加培训。“每年都要外出参观,每年学习参观的地方都不一样。去年,我们去了陕西大荔参观,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真是不出去不知道,出去真是大开眼界。”田巧霞说,大荔光枣树就有温棚、暖棚、棉被棚、地坑棚。回来后,她对自家的枣园做了改进,建起了钢架棚,一亩地收入两万元左右。

田巧霞家有30亩枣树,在村里属于最早一批种枣树的,至今已有20个年头。“刚开始村里种枣树时,我是第一批建大棚的,只有几亩,带动全村一共建了不到二十亩的大棚。”田巧霞介绍,这几年她不断学习外地经验,各种大棚也建了不少,但都没有钢架棚收入高。“大田枣以前一亩只能收入两三千元,后来建了冷棚,一亩地收入一万元左右,现在的钢架棚收入在两万元以上,收入跟之前比是天壤之别。”

看着田巧霞的冬枣一年轻轻松松就能卖个好价钱,村民纷纷学习。现在关仁村一千多亩冬枣全部建起了大棚,其中钢架棚占了一多半。

多年来,各合作社还带领学员前往陕西白水学习苹果种植技术,前往陕西富平葡萄种植区参观学习,逐步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带动农民集体转型,抱团发展。

对于接受培训的学员,临猗县摸索出“三步走”的方式来认定新型职业农民。第一步,组织报名。由农业农村局发布公告,明确准入条件,受训学员根据要求自愿报名。第二步,乡镇初审。由乡镇组织对申请人员的技术水平、产业规模、遵纪守法状况、示范引领作用进行初审,出具推荐函。第三步,县级考评。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对拟认定对象的专业技能、经营规模、生产效益、引领带动等6个方面进行量化考评打分,根据得分排序,最终确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人选。

今年的考核评价工作分为理论考试、技能操作和专家面试。理论考试采取闭卷笔试方式进行,由培育机构聘请相关产业专家,结合产业实际进行命题,内容涵盖职业道德、惠农政策、田间管理、整形修剪等内容。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学员分组实施,由专家先行示范,学员现场操作,专家点评,评委打分,不能现场操作的内容采用口头问答的方式进行考核。专家面试采用专家提问方式进行。各培育机构分别组建三人专家组,学员5人一组分批进行,主评专家进行现场提问,专家组各自打分,取平均值。

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专家面试各为100分,三项成绩皆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通过3个环节的严格考核,对考评合格的学员颁发《山西省职业农民技能证》。

5年来,临猗县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661人,涵盖了苹果、冬枣、石榴、樱桃、葡萄等主导产业。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82人,极大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引领带动能力,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