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说说扶贫的人和事

写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暨《民情日志》完稿时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苏凤屏时间:2019-10-17

10月初,围绕驻村帮扶创作的纪实文学《民情日志》杀青。再次梳理回望,驻村帮扶点点滴滴一一浮现,除了辛苦和忙碌,也有收获和欣慰,并坚信自己无愧于初心,无愧于驻村干部身份,无愧于“第一书记”称谓,无愧于脱贫攻坚伟大战役。

可以说,民情日志,记录驻村帮扶,也记录我的心路历程。

这里有许多话,在今年4月份开展的“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中我讲过。当时,作为“担当有为”先进典型,我给大家作事迹报告,报告题目就是“说说扶贫的人和事”。

这个“担当有为”让我不安。二次驻村,当过网红,上过黑榜,尽管帮扶单位领导和同志们万分理解全力支持,尽管最终也有了公道公正的说法,但尘埃落定,每每想起来仍然让我心有余悸,惴惴不安,就想冲着沟崖崖大喊一声。

帮扶村里到处都是沟崖崖。驻村工作站出了门就是老沟,拐过弯就是柿树沟,进村一路蜿蜒,还有荆树沟、樾树沟、榆垣沟、老沟、碾道沟,一重一重的沟。小村庄就长在沟梁梁上。沟梁梁瘦土坡坡长,深绿浅绿层层叠叠,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沟梁梁里的故事,有悲壮艰辛,也有欢欣鼓舞,一件件一桩桩都是帮扶村的历史。

我们在驻村帮扶,在创造在改变也在书写着帮扶村的历史。

那天的发言,洋洋洒洒用了近一个钟头,会议室里非常安静。我发现,每一次抬头,迎接我的都是专注的神情,是发自内心的共鸣。

迎着大家的目光,我的思绪迂回婉转,仿佛又站到了帮扶村的干骨梁梁上,眼前是沟,背后是崖,只有义无反顾往前走。因为我知道,身后有坚强的后盾,身边是可爱的战友。这个人数不多的团队,一次次给我力量。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时下,全国上下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的学习体会,仍然从扶贫说起。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

我们驻村帮扶,就是带着使命、带着党和国家“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来的,我们的初心就是来帮扶贫困群众脱贫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不求任何人点赞,只求离开帮扶村那一天,心里能留着乡亲们一张张的笑脸。

2015年7月,担任平陆县坡底乡碾道村第一书记,2017年7月任期结束;2018年6月,二返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同时挂职坡底乡党委副书记、驻乡帮扶工作大队长。

这是我的任职履历。

平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坡底乡经济条件在全县滞后,碾道村是坡底乡最偏远的村,以山地丘陵为主,被当地老百姓称作“干骨梁梁”。这四个字道尽了此地的偏僻闭塞和贫瘠薄弱。全村5个居民组11个自然村、179户451口人,分散居住在狭长的6公里沟梁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201人,低保户34户35人,五保户1户1人,党员17名。全村有耕地面积1720亩。

我们在这里驻村帮扶,是挑战,也是考验。怎么帮,怎么扶?单位历届领导都高度重视,把帮扶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全力支持,尽心服务,一次次带队到村,走访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党建促帮扶,与帮扶村支部结成友好支部,完善党员活动室,配备党建报刊图书,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持续开展“党组书记上党课”、“第一书记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词、慰问老党员等主题党日活动;申请专项资金更换引水管道,争取应急项目为每个组新建一座蓄水池,在全市文艺界开展饮水解困爱心捐助活动,众志成城解决群众吃水难;倡议全省摄影界爱心认领花椒树,组织村民参观、学习、培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提高产业管理技术,申报注册“碾道红”商标,帮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高规模高品质实现增产增收;修复碾沟桥护栏,拓宽通村主路,水泥硬化田间路;组织艺术家文艺采风、慰问演出,创作精准扶贫文艺作品,每年一场送戏到村,争取舞台项目,打造群众文化队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美化村委会大院,制作标志性村牌,楹联入户书画进村;挖掘收集整理乡村文化资源,建立乡村文化记忆室;持续开展消费扶贫,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组织爱心企业进村慰问,拓展对接爱心助学、务工就业和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帮扶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紧密了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村、贫困户之间的感情。

四年帮扶,碾道村各项工作逐步提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花椒种植已达到550余亩,实现了“人均一亩经济林”脱贫产业规划;光伏发电两组25KV实现并网,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发生率为0.22%,贫困村退出十三项指标全面达标。2018年年底,碾道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说说我们的帮扶责任人。

关于帮扶,相信大家最熟悉的一个词就是——入户。五黄六月,十冬腊月,冒着酷暑,顶着严寒,大家走在山间土路羊肠小道,走进柴扉小院平房窑洞,看望慰问,宣讲政策,送生产劳动工具,送学习生活用品,了解就业就学和收入情况,联系就医看病和技能培训,完善帮扶手册,共同制定脱贫规划。每一次入户,帮扶责任人都会踊跃购买各类农副产品,以消费扶贫的方式,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为实现早脱贫、快脱贫、有质量的脱贫尽职尽责。许多村民说,有了帮扶人,多了一门亲!

说说我们的工作队。

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战在一线的工作队责无旁贷就是兵,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兵。

从精准识别到建档立卡,从“回头看”到“再回头看”,“三人行”工作队始终坚持在一线。一次次翻沟爬坡进组入户,走访调研,宣讲各类帮扶政策,分析各户致贫原因,统计各家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人口和在校生人口,填报各类数据措施和方案。到县里乡里参加“大会战”动员会、贫困户动态调整部署会、脱贫攻坚推进会,然后,围绕各类会议制定相应的帮扶规划和实施方案,然后,围绕实施方案制定帮扶措施,然后,根据帮扶措施组织开展各类帮扶活动……帮扶村里每一道沟每一道梁我们几乎走遍,每一户每一口人的情况我们都耳熟能详。驻村日复一日,工作日复一日,说连轴转,应接不暇一点也不过;五加二,白加黑,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

队员朱永齐驻村帮扶整四年。常年工作生活在偏远山区,家里有年幼的孩子,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能做到坚持已是不易,但是,小朱不但坚持了,而且毫无怨言,对工作的敬业和认真让人敬佩。最难忘的是2018年年底,当时正是脱贫攻坚成效国家验收关键时期,小朱爱人刚刚剖腹生产需要照顾,家里还有一个三岁多的孩子需要照管。怎么办?小朱把焦虑压在心底,起早摸黑加班加点,虽然中间请了几天假,但我们微信、电话、短信随时随地会把各种测算报表数据发给他。我不知道小朱工作的过程,是一边哄着孩子,还是一边照顾着爱人?是顾不上吃饭,还是忍着疲惫和困意?是在凌晨,还是在夜半?总之,每一次他都是及时、高质量完成,速度和准确率让乡里县里的扶贫专干诧异称奇,赞不绝口,以至村干部们众口一词:小朱一不在,许多工作没法干!

四年驻村,小朱已经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帮扶干部。因着他的敬业、奉献和担当,2018年7月、12月和2019年6月,他三次被坡底乡党委评为“优秀驻村干部”;2019年5月,他又荣获平陆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驻村帮扶,群众关系是基础,只有真心融入,情感贴近,群众才会信赖和支持你。这一点,队员樊建军做得非常好。我们住在老百姓家,每逢雨雪天后,建军就会清除门前道路的泥泞冰雪,一干就是半条路,给村民创造清爽干净的出行环境;开车在路上,遇上本村甚至邻村人,建军都会放慢车速,打一声招呼,捎上一程;走在村里,遇到提筐的、挑担的,建军都会主动上前给予帮助,蜿蜒山路上随时开展帮扶和走访;为了帮助村民销售积压的农产品,建军“广告”做遍战友圈和朋友圈,搭上运费发往天南海北。经常有村民到脱贫攻坚办公室来,不是咨询政策,就是复印证件,甚至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建军都是十二分的耐心,耐心帮村民做,耐心听村民说,耐心给村民讲,耐心地开着扶贫战车县里市里接送村民。什么是军爱民,建军用行动作了很好的回答,诠释了一个退伍军人的优良作风。许多村民说起建军都是啧啧称赞,老远看见了,“老樊老樊”地叫着。那是一种没有距离、接地气的亲切和爱戴。

驻村帮扶,并不是每天都是和风细雨,莺歌燕舞,也会有一些不如意,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群众的质疑和不理解,我曾有过撤离退出的念头,是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理解支持,给了我信心,让我坚持了下来。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清水态度明确,一级一级找有关部门说明情况;副主席畅民一次次到村慰问工作队,为驻村帮扶出谋划策;党组成员、副主席李运喜入情入理分析研判;办公室主任李国勇、组联部部长杨光汉入户调查倾听群众真实声音;作协主席、文学院院长李云峰面对县委巡视组发自肺腑为我们呼吁……可以说,是帮扶单位的全力支持,为工作队创造了安心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给了工作队最有力的保护和最强大的援助。所以,我们坚持了下来,坚持五天四夜驻村在岗,坚持配合市、县、乡、村开展工作,坚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搞好驻村帮扶,维护文联形象。

真心帮扶,赢得民心。2018年10月以来,驻村工作群众满意度“双月测评”每次都是100%。2019年6月27日,《运城晚报》以“脱贫不脱钩,巩固再提升”为题,全面报道市文联驻村帮扶工作;2019年8月,碾道村“两委”送来“扶贫济困,情满人间”的锦旗。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我们的帮扶,如果说小有成绩,那是全体文联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如果说责任担当,全体文联人都在付出,全力以赴。

翻看民情日志,回望驻村帮扶每一天,我无憾也无愧。我们不求名,不求利,本着敬畏使命、尊重生命的态度,投身驻村帮扶,若干年后,回望帮扶路,自己给老百姓做了些什么?又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些什么?或欣慰,或感慨,或失落,或悲壮,民情日志都是最好的见证,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驻村帮扶日子里的人和事,都会成为生命里最精彩的回忆。最终我们发现,我们去帮扶,我们去改变,我们的付出和努力,最终还是回归于自己。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还有一种收获,就是故乡情、战友情和鱼水情。

驻村帮扶,凝聚着一种故乡情。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我一次次站在沟崖边,注视绵延的山脉,眺望高远的天空,看蓝天下重叠的沟梁、广袤的植被、勤劳耕作的村民和悠闲吃草的羊群,心里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感动。一道道沟梁与我对视,不惊不澜,从容淡定;一个个小村人站在面前,一举一动,和蔼可亲;一声声乡言俗语响在耳边,高高低低,亲切自然。我发现小村里许多节令风俗与故乡非常接近甚至相同,我留心搜集一个个有趣的民谣俗语,细细品味,深深感悟。这片平凡的土地,对我同样具有故乡的意义。

驻村帮扶,书写了一曲鱼水情。驻村帮扶是一场特殊的精神洗礼,我们在帮扶村民脱贫,村民也在帮助我们成长。夜里万籁俱寂,周围不是深沟就是陡崖,有村民打着手电陪你走在山路上,有村民骑摩托车拉着你进组入户。冷了热了,吃了喝了,有人把热饭送到办公室,有人把青菜挂在门环上,有人拿来崭新的棉衣棉被让你御寒,有人摘来沟底的山果让你尝鲜……哭了笑了,吵了闹了,拍过桌子也爆过粗口,回头见了,又会拉着你亲亲热热话家常。朴实的话语,真诚的情感,谱写了一曲驻村干部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

驻村帮扶,缔结了一种战友情。以全乡七个驻村工作队为例,国家电网平陆公司驻桐垣村工作队,平陆县广电局驻后窑村工作队,市水务局驻向阳、崖底村工作队,市联通公司驻郭原村工作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驻马河村工作队,以及我们市文联驻碾道村工作队,从西梁到东梁,从县里到市里,不论是年届不惑,还是正值而立,不论是柔弱女性,还是刚健男子,历届工作队都是互帮互助,互相支持,在一个个难忘的日子里,共同面对风霜雨雪,共同经历酸甜苦辣,共同书写了深沉、真挚的战友情。

驻村帮扶,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四年帮扶,结识了许多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有县派和市派,也有省派和国派,大家来自不同的单位,但是初心一致目标相同。长期驻扎贫困村,舍小家,为大家,与帮扶村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着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使命感,认真宣传贯彻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积极指导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助弱济贫,改善民生,以真心、细心和耐心赢得民心。可以说,扶贫路上,事无巨细,扶贫干部亲力亲为,能劳动的“帮”忙满足其劳动需求,“扶”起贫困户靠个人努力实现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帮”其解决生活难题,助力精神脱贫。只要贫困户一句话,我们的扶贫干部就不怕麻烦,帮扶到底!

就是这样一群人,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努力着,奋斗者,用汗水和泪水,铺就了一条扶贫路,参与贫困村的发展变迁,见证贫困户的脱贫摘帽。他们用言行和作为,为这场伟大的战役鼓劲加油,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每一个驻村工作队都有精彩的故事,每一个驻村干部的故事都让人肃然起敬。走近他们,融入他们,与他们一道并肩奋战,除了荣光,就是豪迈。我为自己参与驻村帮扶为荣,为自己曾是一名脱贫战线上的第一书记而自豪。

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向曾经或依然奋战在驻村帮扶一线的战友们致敬!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