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并头对”与“联尾对”——诗词品读碎语之十二

来源:发布者:聂鑫森时间:2019-06-14

汉语言从来有便于作成对偶的特点。“把对偶形式由偶然产生发展成为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这是魏晋以来逐渐讲究声律的结果……直到唐人近体诗的格式全部完成之后,又定出一种共同遵守的规格,就是两个长短相同的句子构成对偶时,在相同的地位,它的语义要相当(也就是虚实相当),字调要相反(也就是平仄相反),才算适合对偶的法则。”(龙榆生《词学十讲》)如排律、五律七律中的颔联和颈联。

这种对偶的修辞手法,在唐宋及后代的词中,也被大量使用。学者陶然《填词丛谈·词的对仗》称:“关于词中是否必须用对仗,历来有些争议。有些人认为应该从严,如果一首词的某个位置古人多数都是用对偶句,那么就应该严格遵守。”比如《浣溪沙》上下阕的首二句,《西江月》的首二句,《木兰花》上阕的三四句等。对句从三字句到七字句,皆有先例。其类型有“一般的对句”“领字引起的对句”“鼎足对”“隔句对”“并头对和联尾对”。此中的“并头对”与“联尾对”,颇有意趣。

何谓“并头对”?即“两个对句的前半部分有一字或几字相同,后半部分不同,因为是头上几个字相同,所以叫并头对。而它又仿佛一个‘人’字,故又叫人字对。”(《填词丛谈》)如宋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下阕前两句的头个字为“此”,故称“并头对”。又如:“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向子諲《秦楼月》)

“鼎足对”与“并头对”并用的,三个字数相同的句子,而头一个字又相同,如:“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晁朴之《忆少年》)

还有领字引起的“并头对”,“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对”为领字,三句的头个字皆为“一”。

五代词人冯延巳《长相思》一词,上阕头二句和下阕头二句皆用“联尾对”:“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闲庭花影移。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第一字的“红”与“绿”、“忆”与“数”不同外,后两字皆相同。“联尾对”定义为:“两个对句的后半部分有一字或几字相同,仿佛一个“Y”字,所以也叫Y字对。”(《填词丛谈》)

清代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上阕和下阕的三四句,皆为“联尾对”。

还有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可称“联尾对”的典范。

词中的对偶句,相比律诗中的对偶句,可严对也可变通,变通的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功名”与“里路”就是一例。而“并头对”与“联尾对”,则更体现其自由活泼的格调。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