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忠耿当如颜真卿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5-24

  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49岁时任唐朝蒲州刺史的颜真卿,在自己的书房里铺好纸笔,准备为自己的侄子写一篇祭文。
  侄子名叫颜季明,是颜真卿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的儿子。两年前,叛乱的史思明部攻占常山(今河北正定),奋力反抗的颜氏父子一门二十多口死于史思明刀下。乱军中,二人的尸骨遗失。
  两年后,颜真卿派杲卿劫后余生的另一个儿子泉明到河北战场找回尸骨,却只找到杲卿一足、季明头骨,这篇祭文,便是写于安葬前。
  不能绕过的安史之乱
  这篇被称为“千古行书第二”的祭文《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纸本,纵28.3厘米,横75.2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让我们从祭文的内容展开,一点一点说这段故事。
  先交代时间,颜真卿是个认真的学者,他按祭文的格式,把年、月、日、时都写了上去。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
  乾元是唐肃宗李亨的第二个年号,当年是戊戌年,古时候年月日时都有相对应的天干地支,一个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相对应的天干地支,一共八个字,就叫“八字”。算法有点复杂,不过好在现在有万年历,去查一下就知道了。
  这篇祭文,是草稿,后面涂涂改改之处不少,只有前面的日期、作者身份交代,因为熟了,所以没改。
  按理说,颜真卿是文学世家,以他的功力,写这篇短短的小文,不至于如此艰难,但他写这篇祭文时,情绪是如此悲愤,以至于常常词不达意,或者过于激愤,所以边写边改。悲,是人之常情,愤,就说来话长了。
  当然,第一个不能绕过的背景,就是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发生在唐朝最强盛的时候,玄宗和整个皇朝都始料未及,玄宗被杨国忠挟持着往四川逃窜,半路上又被等得太久的太子李亨摆了一道。
  紧接着,太子在灵武这个地方自己登了位,通知了一下在成都的老爹。回过神来的唐玄宗,在成都大封其他皇子,让他们组织部队,名为抵抗叛军,实为向李亨宣战。
  看史书,颜真卿在平原、颜杲卿在常山,组织的反抗军队都被称为“义军”。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明明是帮着朝廷反抗叛军,怎么是义军,而非政府军呢?
  因为当时有两个政府。归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肃宗指挥的部队才是政府军。比如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其他部队,压根儿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归那对父子中的哪一个管,也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军队准备投靠安禄山。这造成抵抗叛军的唐朝部队军力分散,很多情况下,部队首长只是保存兵力、等着选边。
  比如,安史之乱中最惨烈的睢阳守城战,张巡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先后向周围的两支唐军求援,都被拒绝,要知道睢阳城里,当时没有粮食了。
  当南霁云到临淮这个地方,向驻扎在那里的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时,贺兰见他英雄气概,想把他留在自己帐下,摆下酒宴请南霁云吃喝,南将军当场砍下自己一根手指,放进自己嘴里嚼下,意思是我睢阳的袍泽已经在吃人肉了,这顿饭我实在吃不下。
  面对如此惨烈的举动,贺兰仍然不肯发兵。走出辕门时,南霁云回头射了三箭,愤愤地说,如果我南霁云活着回来,一定杀光你们!
  在李希烈叛乱中被谋害
  在这篇祭文中,也写到了类似的情况: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文中所提的“贼臣”,是指太原节度使王承业。这个王承业也很卑鄙。他扣下了颜杲卿派到西安请兵的信使,其中就有后来活下来的颜杲卿的另一个儿子泉明,然后向朝廷请功,称自己在抵抗叛军。其后在史思明围常山城时,他又拥军不救,以至常山城破。《祭侄文》中那个涂掉的“拥”字,应该就是拥军不救的意思。
  被王承业扣留的颜泉明,后来被史思明部队俘虏,押到范阳,正好碰到安庆绪杀了自己的爹安禄山即帝位,大赦得免一死。
  后来史思明降唐,颜泉明才回到长安,先找到了他父亲及其他将领的尸骨,但颜杲卿姊妹、女儿,及泉明之子,这时候仍然流落河北,泉明再往河北寻找,史载泉明“号泣求访,哀感路人,久而寻获。”这也是《祭侄文稿》中“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说的情况。
  颜泉明这次一共寻得流落在河北的他父亲往时的手下将领妻、子,共五十余家,三百余口,一起送至蒲州。
  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人平静正常的生活,连颜家都如此,何况普通人家?后来杜甫有一首诗,白描了一下一户人家的情况: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的普遍状态。
  在《祭侄文稿》书就25年之后,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朝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部队打到汝州。颜真卿得罪已久的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其实,跟反叛的李希烈有什么好谈的呢,只是朝廷方面想借此拖拖时间,筹措军队罢了。
  双方都心知肚明,所以,这个使节不好当,尤其不能让颜真卿这样的人去当。第一,颜家是抵抗安史之乱的标杆,你派这样的人去另一个反叛那里,不是提醒人家这个人留不得吗?第二,颜公这个人一向板着脸说话,占了义理,就不饶人,看到叛军哪有不劈头盖脸骂过去的道理?第三,颜公年纪大了(77岁),朝廷里老臣不多,还是需要他的。
  颜真卿到了敌营,李希烈倒还是尊敬他的,任凭颜公怎么骂都不杀他。后来唐军缓过劲来,李希烈军越打越少,颜真卿作为谈判筹码的价值越来越小,兴元元年八月初三,也就是公元784年8月23日,李希烈派人杀了颜真卿。
  按史书上所载,颜公自进李希烈营起,言谈举止都仿佛在求死。也许,从得知堂兄为国牺牲的那天起,颜真卿就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能与堂兄一般死法吧。 (《钱江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