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赏石

来源:北京青年报时间:2025-11-05

山西自然博物馆展出的梅花玉 记者 刘亚 摄

宋代赏石有“盆石”“盆山”之说,把山石置盆中,称为“盆山”。其供置形式主要是盆,也有一些天然稳底的赏石和手中把玩的奇石无需底座。直到明代晚期随着木质底座出现并流行之前,小型赏石都是以盆钵为主的盛托方式赏玩。

赏石原是从赏玉而来的,《轩辕黄帝传》里说黄帝是历史上的“首用玉者”,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赏玉一说。君子再爱玉,有时也很难把玩到各类玉,所以赏石文化便悄然发展。石头从自然山川走到案几之上的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得从怪石说起。传统的赏石文化被称为怪石,但最初怪石的意思并非是观赏石。在《尚书孔传》对怪石的解释为:特别的、好像玉一样的石头,这个说法和战国时期的“田父得玉”的故事对应得上。相传魏国的一个农夫意外得到了一块宝玉,但他不知道这是玉,就把它拿给邻人看,这个邻人就骗他说,此怪石也。这里的怪石,就是说它看起来像玉,但其实不是玉。到了北宋,知识分子渴望入世,以实现他们达济天下、安邦定国的理想,于是他们经常自比怪石,这里的自喻不是贬低,反而是一种赞美,由于它似玉,所以便取得了次玉的地位。无论怪与丑,都是儒者的一种自谦,不是真的丑,真的怪,相反他们的标准比普通人要高得多,是君子的标准,是关于人格的修炼。

在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赏石大家,宋徽宗是赏石文化的最大推手,米芾是传统赏石理论“瘦、透、漏、皱”的提出者,苏东坡等一大批文人雅士也对赏石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朝赏石文化逐渐达到兴盛。 (《北京青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