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时间:2025-11-03
□蒋力行

夏县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大提琴”雕塑 记者 刘亚 摄
在交响作品中,大提琴负责演奏低音,被誉为乐队根基。如同树根之于大树,低音好,整个乐团水平才能提高。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也都是这样。国内古典音乐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这样的成就,就在于基础坚实,一方面借鉴消化西方古典音乐技法,一方面研习转化中国悠久文化遗产,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会贯通中向前迈进。
普及古典音乐要善于借助大众传播媒介。20世纪90年代电视媒介兴盛之际,我开始参与影视剧的大提琴配乐。在影视作品中,它们可以适时渲染气氛、烘托情绪,在音乐普及上可以润物无声地引领观众走近不同风格的音乐样式。我早期配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很多观众正是通过这部电视剧认识了大提琴,感受到大提琴的美。后来我又陆续为《情深深雨濛濛》《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影视剧配乐。可以说,让古典音乐走入寻常百姓家,电视媒介功不可没。当前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古典音乐从业者应以此为契机,以新的形式向大众普及古典音乐,让更多人欣赏领略古典音乐魅力。
普及古典音乐另一个关键是要有优秀的原创作品。近年来,我国涌现出诸多优秀大提琴演奏家,学习大提琴的琴童也日渐多了起来,这对发展中国音乐事业是可喜势头。但也要看到,在大提琴方面,我们还缺少家喻户晓的原创作品,具有中国风格的原创大提琴作品较少,限制了中国大提琴艺术的发展和普及。 (《人民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