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10-27
据研究,每年全世界产生的垃圾高达100亿吨。垃圾种类五花八门,既有人类日常抛弃的生活垃圾,也有工业生产制造的大量固体、液体、气体等无害和有害垃圾。当然,垃圾也并非全都“万恶不赦”。西方有谚语——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而在考古学者眼里,垃圾是解开历史谜团的金钥匙。回溯垃圾的发展史我们还会发现,垃圾史就像是一部人类生活史。

眼不见为净的垃圾处理历史
垃圾一词来自于方言“lese”,意思是脏,至今许多地方的方言发音和意思与此相近。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垃圾并不全代表脏。许多时候也只是因为对拥有者无使用价值罢了,就像有人觉得衣服过时丢弃一样。
垃圾真正引起人类的重视,当在于集中定居特别是城邦出现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不断堆积的垃圾会散发令人类不适的气味,尤其是人畜的排泄物。
中国古人对于垃圾的认识非常早。《汉书·五行志》有载:“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黥刑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也就是说,在商鞅时代,乱扔垃圾脸上会被刺字。而《韩非子·内储说上》中说:“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意思是,在路上扔垃圾,是要剁手的。严惩是一方面,日常管理也受到了古人的重视,《周礼》中的“条狼氏”,其重要职责之一便是保证道路整洁。
及至唐朝,国内日益强盛,城市尤其是京城长安居住人口迅速增长,据考证突破百万。人多,垃圾自然就多,相应的律法随之应运而生。唐朝对乱扔垃圾同样严阵以待,不过抛弃了先秦时代的酷刑。《唐律疏议》记载,在街道上扔垃圾的人,会被惩以六十大板。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出现了原始的垃圾分类处理,那就是粪便收集处理。粪便之所以最先被纳入垃圾分类目标,原因大抵有二:一是粪便气味实在太大,不及时处理人类实在难以消受;二是人们逐渐发现粪便可以当作肥料的妙用。《太平广记》曾写道:“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生,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垃圾是宝贝的理念,中国古人早就有行动证明。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今人有幸看到北宋汴京(开封)繁荣的一面,画里不曾记录的是,想实现如此的繁荣,城市管理尤其是垃圾处理同样重要,否则画中坠河之人早就像1878年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不幸沉没的“爱丽丝公子”号游船——造成640人死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多并非溺水而亡,而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亡的。宋朝衙门设有街道司,有相对完善的城市管理和环卫清扫收集制度,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当时都城环卫工人便有数百人。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一书对此有记载。明清两代,垃圾处理基本延续了宋朝做法,有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但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使得垃圾处理问题尤为突出,但又无他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对于垃圾的处理仅仅局限于原始的清扫和运输,有的直接向河流倾倒,有的则是运往城市周边地方。据考证,建成于公元2世纪~3世纪,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积存了约58万立方米的古罗马时代废弃的陶罐和瓦片的意大利罗马泰斯塔乔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垃圾填埋场。玛雅人的垃圾处理方式与罗马人大同小异。不管是什么方式,除了极少数如粪便得到利用,大多数垃圾并未明显减少。
工业革命?响垃圾围城警钟
工业革命为人类文明发展开启了新的时代,同时也给垃圾处理带来了空前压力。工业革命尤其是化学生产制造了大量地球上不曾有过的化合物,为了保持稳定,许多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首当其冲的便是我们常用的塑料制品。欧美许多城市都曾深受其害。最典型的形成伦敦泰晤士河那样的毒河,还有雾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后来居上的欧洲在处理垃圾问题上做得并不比我国古人好。今天一些人对古罗马城邦特别是排水沟充满溢美之词,但真实的古罗马街头则是臭气熏天、蚊蝇肆虐。
查阅资料还会发现,曾对欧洲造成重大伤亡的那些传染病,绝大多数与当地恶劣的卫生条件有关。换句话说,人类对垃圾危害性认知的提升,许多时候是时代倒逼的结果。1854年,“霍乱地图”让人类深刻认识到水源卫生的重要性。十年之后,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推翻了细菌自然发生说,让人类对垃圾的认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而美国在古巴和巴拿马运河开凿项目中,大力强化水源管理举措,大大降低黄热病和疟疾的发病率,继续佐证了水源卫生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物质的空前丰富,一同进步的还有垃圾处理理念。当垃圾围城的现实摆在人类面前时,正视垃圾处理工作便成为人类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工业革命给垃圾处理带来了新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措施是有组织地把垃圾从居民点运送到城外,在街道上放置垃圾桶、建造垃圾坑。
当欧洲垃圾填埋场日趋饱和时,垃圾焚烧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896年德国汉堡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垃圾焚烧厂。1931年,丹麦建造了世界第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仅288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全世界有各种类型的垃圾焚烧厂2100余座(其中有1000多座带发电装置),年焚烧生活垃圾总量达1.65亿吨。不同于垃圾填埋,垃圾焚烧直接“消灭”了垃圾,是给垃圾做减法。但“垃圾焚烧发电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燃烧产生的剧毒废气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随着新技术的改进,这一问题逐渐被攻克,但垃圾发电成本较高的问题仍待解决。
垃圾处理的未来
对于垃圾处理问题,自然界早就不堪重负,人类除了正视别无他法。
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一年后,上海市政府晒出成绩单: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69吨/日(同比增长71.09%),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同比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9632.13吨/日(同比增长38.52%),干垃圾处置量15518.24吨/日(同比下降19.75%)。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正在发生的“垃圾革命”,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正在向乡村延伸,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未来可期。
今天,许多走出国门的人对欧美干净的城市街道啧啧称赞。不可否认,欧美在垃圾处理问题上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别忽视,多年来,发达国家一直将第三世界国家当作垃圾倾倒地。从2018年1月开始,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一时引发欧美国家的所谓抗议。尽管自工业时代以来他们制造了太多垃圾,许多还是有毒和不可降解的,但他们并未因此而痛定思痛,当中国关上洋垃圾的大门后,他们不是投入巨资去处理这些垃圾,而是马不停蹄地寻找新的洋垃圾进口替代国。
填埋在垃圾处理方面仍旧占有重要地位,但此举会产生有毒的渗滤液和气体,垃圾存量不但没变化,还会制造新的环境危机。当前先进的垃圾处理理念主要是着重于做减法。比如设计和制造可降解的无毒产品,减少垃圾产生量。加强社会教育和管理,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即通过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垃圾的产生量。还有就是从产生终端消灭垃圾,那就是研发更环保更经济的垃圾焚烧发电系统。
垃圾处理任重而道远。虽然人类越来越重视垃圾处理问题,但垃圾并未跨过产生量的拐点。我们无法得知未来垃圾处理还有哪些更科学更环保的举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做到环保,人类才可能最大限度减少垃圾产生量,这个星球才可能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环境经济》杂志)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