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怎么做统计分析?

来源:商学院时间:2025-10-20

□王敬雅

中国古代统计数据的来源不仅仅是简单的调查与记录,它背后蕴含着一整套系统的管理与统计方法。从早期简陋的统计工具到后来逐渐完善的户口登记系统和人口统计制度,所得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那些穿越千年的统计智慧,揭开古人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完成庞大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秘密。

中国古代统计工作怎么做

在中国古代的统计汇总工作中,上计制度是主要的资料收集和汇总方法。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数据收集制度。早在三千年前,《易·系辞上》中提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反映了万事万物可以依类、依群进行分组的基本思想;《尚书·禹贡》则首次提出了统计复合分组的概念。书中将田地和赋税区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级内又细分为上、中、下三级,共形成三等九级,正是复合分组思想的体现。

到了西周时期,统计分组法已被实际应用。《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了田赋征收的规则:“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这是根据土地类型来决定田赋的征收方式。同时,《周礼》还提到对人口的分类方法,不仅根据城乡进行分组,还根据身份的贵贱、年龄的老幼、身体的健康状况等进行平行分组。这些细致的分组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统计思想的早期发展与应用。

在中国古代的统计汇总工作中,上计制度是主要的资料收集和汇总方法。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全面核算的上报制度,当时的“司会”是负责计官工作的主管官员,承担着“生天下之大计”的重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上计制度进一步完善,成为主要的统计报告制度。上计制度的核心在于将民户、垦地和税收等预算统计记录在木券上,并将其呈送给国君。国君会将木券一分为二,自己保留右券,而臣下则持有左券。到了年终,臣下必须根据左券的记录向国君汇报执行情况,这一过程被称为“上计”。国君则根据手中的右券对官吏进行考核,并决定他们的升贬和奖惩。上计制度在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得以沿袭和执行。

在秦代,上计时间被规定在九月和十月,因为十月是岁首。西汉时期,上计制度变得更加完善,此时的上计簿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财政收支,二是人户统计。到了唐代,上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科举考试方面的内容。宋代则进一步发展了统计报告的形式,包括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于是宋代皇帝主要通过阅览统计年报来掌握国家的财政状况,并据此对官吏进行奖惩,这一做法基本上改变了过去皇帝要亲临受计的传统。

明清两代沿袭了唐宋时期的上计制度,每年年终,各布政司、府、州、县等地方政府会在逐级汇总的基础上,委派计吏赴户部递交统计报告,以报告当年的钱粮、军需收支情况。这类统计报告官方称为“钱粮文簿”,因为这些报告是用于奏销的,所以也被称为“销册”。到了清代,奏销册有所发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按行省编制的综合统计报告,另一种是按主管系统或部门编制的专项统计报告。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古代的统计工作自宋代之后,在方法上的进步便乏善可陈。根据现存史料推测,宋代的统计工作更倾向于根据事物的内部属性进行定性分组,而不是尝试通过定量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差异。然而,定量分析正是现代统计学的重要方向,因此宋代之后我国的统计学也没有走上近代统计方法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代三大数据

人口、土地和赋税数据构成了古代国家行政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信息来源,是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基石。

在中国古代,人口、土地和赋税这三大数据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人口和土地数量是中国古代中央制定各地税收标准的主要依据。因此赋税数据反映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是维持国家运转和实施各项政策的重要支撑。这三类数据构成了古代国家行政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信息来源,是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基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关于人口统计的零星记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卜辞和金文中就可以找到不少相关内容,其他文字记载也非常丰富。《国语·周语》记载,西周宣王三十九年进行了一次户口普查,这也是最早有记录的普查活动。

人口统计与户籍制度密不可分。中国从周代起就有了较完备的户籍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对于保证人口统计的实施起了一定的作用。西汉时期的人口调查是与课税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有“口赋”和“算赋”,并规定按年龄大小课税,这说明在西汉时期中国的人口统计就运用到了年龄分组法。西汉经过200多年的休养生息,到西汉末年(元始二年)人口得到很大发展,《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当时国家户籍约为1228万户,人口约5959万人。这一人、户统计数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正式记录的人口统计数字,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全国和分地区的人口统计数字。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人口高峰在唐朝。唐初以来执行严格的人口调查统计和户籍管理,至唐中期天宝十四年,人口大增,《通典》记云:“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管口总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三百九,此国家极盛也。”此书作者、唐代史学家杜佑根据全国总人口中每户的平均人数,以食盐的消费量估算全国总户数,估算当时约有500万户。

明朝建立以后,于明初洪武三年11月,在全国推行“户帖”制度。户帖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全国性的人口调查统计和户籍管理制度,户帖本身只是一种为查调户口而设立的原始文件。11年后,明太祖又令全国各州、县分里编造“黄册”,这是一种兼记徭役、赋税的户口册籍。经过明洪武十四年编制黄册普查,明朝第一次有了全国的户数和人口数统计,《明太祖实录》卷140记载,是年全国有户约1065万户,口约5987万人。经明初以来的休养生息与农村经济的复兴,至永乐元年,上升为户约1142万户,口约6659万人,是明代在籍户口鼎盛之年。

中国古代政府税收方式屡有变迁,但基本的依据就是人口和土地数量,所以除了人口统计外,土地清丈也是历代政府的重要工作。先秦典籍《周易》中,就完整地记载了丈量土地以及给土地分等的方法。由于土地是重要的赋税单位,地方总试图向中央瞒报土地数量,以减少税赋。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就下诏全国州郡度田,丈量土地,并附带核实人口。

历朝历代都有清丈土地查出隐田的措施。例如唐代为了增加税收,扩大徭役,于玄宗开元九年,以宇文融为劝农使,抗民籍田,得户80余万以及大量土地;宋代初年,税户隐田逃税;王安石执政,于熙宁五年在陕西、河北等五路丈量出大量被隐瞒的田产;天丰八年废止共清文田亩近250万顷,占全国纳税土地的54%。

北宋时期,为了防止漏报、瞒报,有司将各户的土地、山塘一块一块核实,标明其面积、座落,绘成图样,因为图上所绘田亩挨次排列如鱼鳞,故称“鱼鳞图册”。到了明清两代,鱼鳞图册广泛应用于土地清丈工作当中。明洪武二十年,命各州县分区编造,以田地为主,分号详列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以及业主姓名,如此详细周密的统计工作使各地再难有大量瞒报。

在人口和土地的标准上测算出的各地赋税,之后分派地方征收,按时(通常是年)向中央汇总。因此,每年各地的税收数据在历代也存留了大量相关记录。赋税的数据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历史上变化极大,但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人口税和地税。此外,各朝因其情况还会加征大量商业税、盐税、关税及杂税,有时杂税的数额甚至超出了正税,为人民带来极大的负担。但是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历代因为各种原因,土地、人口统计数量偏差都很大,反而赋税是衡量经济水平和国家收入的最准确数据。

 (《商学院》杂志)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