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凉日报时间:2025-10-15
临猗县大嶷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马灯 记者 刘亚 摄
过去,马灯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其以煤油为燃料,配上一根灯芯,外面套上玻璃罩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用得广泛。
那时候,农村没有电,也没有手电筒,马灯的优势十分明显,油烟不大,有金属提梁,既方便用手拎,也便于悬挂马车上。马灯是喂马人和车夫使用的灯,能驱散黑暗,更是我家的照明利器。
马灯的设计很人性化,悬挂高处,灯光通透、亮堂,应了老人们常说的那句“高灯之亮”。厚实挺拔的底座是透明的,煤油就盛在圆柱形玻璃瓶内,多与少能看得清。透明的玻璃罩镶嵌在灯头上,形状像一个细腰大肚的葫芦。灯头像微微张开的蛤蟆嘴,灯芯如蛤蟆伸出的舌头。“蛤蟆嘴”一侧有个旋钮,可把“舌头”上下伸缩,伸则亮,火苗就高了;缩则暗,火苗就小了。因为有那层晶莹剔透的玻璃罩,即便眼前人来人往,灯光也不会出现飘忽摇晃。
点燃马灯,保持光亮,有一个关键的程序——擦亮玻璃罩子,每隔三五天就要擦亮一回。 (《平凉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