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时间:2025-10-17
永济博物馆民俗规划展展出的谷物脱粒、晾晒场景 记者 刘亚 摄
泱泱中华,以农立国,以食为天,悠久的农耕文明熠熠生辉于世界文明史。俭以养德,俭以兴业,诗歌之间,其义自见。透过隽永千年的诗行,跟随粮食踏上“诗意之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耕种者的汗水,都值得被敬畏、被珍惜。
春耕:土地上的日与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唐)王维《春中田园作》
春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田野间已响起叮叮当当的农具声。王维的诗带我们走入这样一个场景:村头,春鸠啼鸣,杏花吐露芬芳,这既是春的召唤,也是农忙的讯号。田野间,农人扛着锄头,一步步测量泉水的位置,准备为新一季的作物找好水源。
农业发展在古代是国家兴盛的重要基础。在王维的笔下,春天的田园不是风花雪月的消遣地,而是辛勤劳作的生活场。万物生长的季节,人类也未曾懈怠。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唐)崔道融《田上》
崔道融的《田上》则将镜头转向农耕的另一面——夜雨之后的田野。大雨过后,高地的田土因为雨水的滋润变得松软,这是犁田的最佳时机。为了抢占农时,农人披着蓑衣,在寒凉的夜色中摸索前行,挽起裤脚,与牛一同奋战在泥泞中,直到东方天光初现。
这首诗不仅是对辛勤劳作的纪实,更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传统农耕文明中,天时、地利与人力密不可分。披蓑夜耕的景象展现了古人是如何在大自然的节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是如何在天与地之间与万物共生共息。这不仅是生存的艺术,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夏种:烈日下的生命律动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唐)白居易《观刈麦》
白居易的《观刈麦》是一幅夏收的劳动画卷,也是农耕社会集体协作的生动写照。麦田金黄,南风拂过,麦穗如波浪翻涌。在这一场紧张的夏种中,全家人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妇女和老人带着食物与饮水,奔波在田间送饭解渴;壮年男子顶着烈日,奋力挥舞镰刀;孩子们在田埂上跑来跑去,或是帮忙,或是嬉笑。这一刻,生命的韵律随着镰刀的挥舞而跳动,丰收的希望在人们的汗水中迸发。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以素朴之笔,描绘了南宋乡村平凡而温暖的田园生活。诗中轻描淡写地勾勒,一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画卷跃然纸上:白天大人们辛勤劳作,锄草耘田,夜晚还在昏暗的灯火下纺纱织麻。即便是年幼的童孙,也在桑树的浓荫下学着种瓜,悄然承接着家族对土地的依附与劳动的传统。
这首诗是古代农业文明的缩影,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生命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农耕社会中的孩子,或许对“耕织”这一生存技能尚未完全理解,但那份对劳动的敬重与对自然的亲近,却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启蒙、代代传递。
秋收:镰刀下的田间庆典
在范成大的眼中,秋收是一场热闹的庆典。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宋)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平整的打谷场如镜面般光滑,村民们抓住霜降后难得的晴好天气忙碌起来。挥动的连枷拍打着稻谷,声音如雷贯耳,却伴随着笑声与歌声,连绵到天明。这不仅是农民对丰收的欢庆,也是对生活韧性的歌颂。
提起秋日,我们眼前不免浮现一幅金色的画卷,阳光洒满成熟的稻穗,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与泥土的芬芳。然而,在一个丰收的秋日,诗仙李白却感到难以下咽,这是为什么呢?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途经五松山下的村庄,与辛劳了一天的农人相遇。乡间的秋夜静谧而寒冷,月光洒在农家的屋顶上,伴着稻米舂打的清脆声。一位妇人农家将最珍贵的菰米饭摆上餐桌,以月光为灯、以礼节为托,款待这位路过的客人。面对这盘象征着淳朴与诚意的饭食,李白却最终满怀愧疚地未能动筷。他的惭愧,不仅出于对人情款待的尊敬,也在于他对农家辛劳的深切体察和深刻自省,更是因为体会到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的真谛。
李白与范成大的诗句虽有不同,却共同讲述了一个主题——对粮食的敬畏与对劳动的尊重。李白诗中忧心的是农家辛勤劳作的苦楚,他为自己的碌碌无为感到惭愧,内心隐含着对社会责任的思考。而范成大的诗则以欢快的笔调呈现了收获的热闹与满足,洋溢着对土地回馈的感激。两者的情感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事实:粮食不是轻易而来的,它凝聚着农人与自然的搏斗、对土地的依赖,更承载着生活的重量与希望。
冬藏:仓廪间的希望与敬畏
冬天的田野虽沉寂,却孕育着来年的希望。《庄子》中有言:“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即安于天理,顺从自然变化,情感的执念便无法侵入内心。这种“安时”的智慧在冬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农人将一年的收获收入仓储,既是为家庭提供保障,也是对时节规律的顺应。冬藏不仅储存粮食,更储存了对未来的信心,涵养了农耕文明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冬日的粮仓充满生机,储存着春的希望、夏的汗水和秋的收获,成为劳动的丰碑和未来的保障。罗隐笔下,这瑞雪兆丰年的景象虽令人欣喜,却也引发深沉的思考: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唐)罗隐《雪》
丰年如画,却需深察画外之景。罗隐在瑞雪中的感慨不仅是对丰收的欢喜,更饱含悲悯的睿思:在封建社会,粮食丰收未必等同于家家饱暖,贫富分化和储运失衡常令部分人难逃饥寒,难享“丰年瑞”。粮食的珍贵不仅体现在满仓的喜悦,更体现在每一粒粮都能成为生命的支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识农时、尝农味,方能知农艰。千百年来,粮食的旅程见证了农民的辛劳与智慧,也将节约的传统美德深深烙刻在中华文化的根基里。粮仓的丰盈是劳动的丰碑,而节约则是对这一丰碑最深情地守护。让每一粒粮食都物尽其用,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生态的珍重。在丰年的画卷里,唯有融入节俭之心,才能让满仓的生机真正惠及更多人,成为时代的真正“丰年瑞气”。 (《国家人文历史》)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