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日报时间:2025-10-17
夏县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梁启超”雕塑 记者 刘亚 摄
梁启超,清朝光绪年间举人,近代思想家、政治家,著有《饮冰室文集》等。
清代中晚期也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复兴期,大量金石碑版的出土给以馆阁体为主流的书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特别是阮元、包世臣、张裕钊、康有为等人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使碑学盛行。儿时的梁启超为求功名自然不能免俗,对欧阳询、“二王”一路的书法着实下过一番苦功。待有一次他在粤秀山“三君祠”看到陶浚宣写的一副魏碑对联后,顿时被这一全新的书风所吸引,便萌发了追陶习碑的念头。但由于那时他年纪尚小,功力不逮,故而对魏碑、隶书等虽有接触而终难深入。一直到他18岁那年,经同窗陈千秋引荐,拜在康有为门下,学识、书艺方有大进。
梁启超第一次系统研习书法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他在日本一住就十多年,常抽余暇“驰情柔翰,遍临群碑”,深入学习了《张猛龙碑》等北魏刻石。梁启超归国后,虽即刻卷入了纷繁复杂的政治活动之中而无暇游艺作乐,但却未放弃书法。这一时期,除治事之外,多以作书自娱。他曾写信请朋友代购《史晨碑》《乙瑛碑》《东海庙残碑》《嵩高灵庙碑》《郑文公碑》《兰亭序》等十几种汉魏碑帖,并从《礼器碑》入手学习隶书。心情好时,每天三四小时见客做事,三四小时写文章,其余时间全用来练字,且无丝毫厌倦之意;心情不佳时,如1916年的夏天由于在政治上举棋不定,一向下笔千言的他竟至写文章也无精神,此时写字作书便成了定神定心的妙法,且比以前更加勤奋,“一天常尽二十纸”。(《杭州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