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时间:2025-10-15
运城工艺美术馆展出的“七人驼”金银器 记者 刘亚 摄
驼铃悠悠,丝路漫漫,一曲唱尽千年事。
一尊昂首挺拔的骆驼,背上载着一支歌舞乐队。一曲始自千年前盛唐时期的舞乐仿佛已悠然响起,穿越时空,震撼人心。
自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国内地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流就以此为动脉流动不绝。这种类型的骆驼载乐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可以见到。乐俑所持乐器基本出自西域,而演奏及舞蹈者皆为汉人。他们演奏和歌唱的,很可能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胡部新声”。
胡部新声有别于纯粹的胡舞,传自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在唐代,西域的西凉、高昌、龟兹、疏勒等地民族音乐已十分成熟,经改造传入长安后,立即受到人们喜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后又专门下诏,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胡部新声在长安风靡一时。
这种类型骆驼载乐俑上的“巡回乐团”,凝固了西域与中原在艺术领域的融合,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类骆驼载乐俑中出现的双峰驼,主要生存在中国、中亚等地,适宜寒冷沙漠气候,一般体重600公斤左右,能驮载自身体重30%至40%的重物,即100公斤至250公斤的物品。因此有趣的是,尽管看上去是活灵活现的现场还原,但现实中不可能找到能负重7人的骆驼。“骆驼上的舞台”,只能存在于艺术加工之中。 (新华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