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象棋:楚汉争雄硝烟起

来源:齐鲁晚报时间:2025-10-24

棋,古时本作“碁”“棊”,是博戏之具。先秦时期,以象牙制棋,黑、白各六枚,其博法已不可考。秦至隋,象棋多在贵族、士大夫间流行。唐代是象棋盛行时期。

象棋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太平广记》中引唐人牛僧孺《玄怪录》:唐肃宗宝应元年,汝南书生岑顺晚居亲戚废弃山宅,梦观金象将军与天那将军列阵交锋,军师进曰:“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醒后就地挖掘,发现一座古墓,“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乃象戏行马之势也。”梦境虽属虚构,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在当时的实际文化生活中已见过“象戏行马”这种游戏,且这种游戏颇为盛行,才有可能被引入梦境。

唐人把棋子称为“马”,谓下棋为“象戏行马”。当时象棋已有将、马、车、卒等名目,棋子的种类和对弈之步法,已与后世象棋略同。

唐朝宝应年后,八世纪末,日本平安时代出现的“将棋”,有将(分玉将、金将、银将)、桂马、香车、步卒等四类名目,正和中国象棋的将、马、车、卒等名目相符,这很可能是唐代传到日本的“象戏”的变相。

北宋年间,“象戏”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对棋制(即形象和内容)逐渐有所变革,特别是北宋后期,司马光等大文学家对象棋进行了改革。

对此,理学家程颢有诗云:“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中权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从诗中可看出,棋子除了原有的将、马、车、卒之外,又增添了“偏”“裨”;棋盘有主帅所在的范围——“中军帐”,即现代象棋的“九宫”;还有了河界,过了河的卒子可斜行,其步法也渐与现代相似。

同时期,晁无咎在《广象棋图》序中亦云:“盖局纵横各十一路,棋三十二。”北宋末年,词人李清照在《打马图经》序里亦提及当时流行的象戏:“大小象戏弈棋,又唯可容二人。”从这里不难看出,“象戏”在北宋时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军队中出现了火炮,象棋受此影响,添上了“炮”,可见象棋与军事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因而,北宋后期的词人刘克庄在长诗《象弈一首呈叶潜仲》中云:“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连营禀中权,四壁设坚械。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负非由寡少,胜岂系强大。”从这首诗中可看出棋制在南宋后期,除“偏、裨”变名为“士、相”外,又有了“炮”这个名目,这就和现代象棋完全相同了。“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的行棋原则,特别是指急攻、缓攻和胜负得失的原理,亦与现今一致,因而可推断象棋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期已完全定型。

棋多斫木为之,黑白各十六枚,画局道而中分之,黑白将帅分居两端之中央,又各左右辅以士相,并各有车二、马二、炮二、卒五为攻守之用。弈对双方轮流行棋,以将一方之将帅困死为胜。南宋洪遵记载说:“象棋家彻户晓。”可见当时象棋已流行甚广。

明清时期,象棋的步法有“车走直,马走日,炮打隔子象飞田”“小卒过河赛如车”等。到明朝,象棋逐步走向昌盛,尤以街头巷尾的对局最为常见。与围棋相比,象棋得到了社会下层人士的普遍关注,老人稚子均可为之一博,就是蓬门荜户之中也常备有棋具。 (《齐鲁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