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10-31
唐朝是古代旅店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迅速恢复了向皇帝朝觐的制度。由于天下方定,各方建设刚刚徐徐展开,外地来朝觐的官员来长安后只得暂时住在接待商人的客坊里,很多官员为此纷纷埋怨朝廷礼遇欠周。唐太宗闻知后立即下诏,令京城为朝觐官员建造“邸第三百余所”,建成后李世民还亲往察看。

在唐代,有两种“国宾馆”,一曰鸿胪客馆,归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务的鸿胪寺管辖,主要招待外来使臣。二曰四方馆,归三省六部之中书省管辖,当时长安和东都洛阳都设有四方馆。
随着唐朝经济的繁荣,民间馆舍也更加兴旺。豪富之家多设馆舍,以待往来。“旅馆”一词也大量出现。《太平广记》记载,岐州富人王祐所开设的私家旅馆能够容纳千人食宿。定州富人何名远更是财大气粗,他沿着驿站开设旅馆,让那些不能住驿的行人都进自己的店舍。
随着唐代旅馆业的兴盛,旅馆开始显现出“馆”与“店”的明显区分:馆通常指较大的宾馆,其中有公馆,也有私馆。驿站中还设有驿馆。而“店”多由民间自办,因此食宿设施不尽相同。当时,有的大旅店兼营其它业务,如对外开设餐厅、安排货栈寄存、售卖各种商品以及兑换银钱,这种大旅店又叫“邸店”,带有食宿与商业结合的意味。《太平广记》记载了汴州(今河南开封)的“板桥三娘子店”,店里有几种类型的房间,大房间可供几人同住,三娘子做烧饼供应客人早饭,并出租驴畜。这是一家典型的中小级别的旅店。还有的小旅店不负责提供饮食,但在房间内备有炉具,由客人自己做饭。如《虬髯客传》说李靖等人下榻“灵石旅舍”,自己动手煮肉,并外出购买胡饼。
另外,由于唐代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除了国家建的供各国使者的馆舍,在一些商业城市,还有私人的“对外宾馆”,比如楚州(今江苏淮安)等地的“新罗馆”,就是专门接待新罗(唐时朝鲜半岛国家之一)客人的馆舍。
当时,遍布全国的驿站和候馆(宾馆)和人们发生了愈来愈密切的关系,这在唐诗中也可见一斑。李白“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孟浩然“野馆邻鲛室,人烟接岛夷”以及韩愈“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等诗句都生动地反映了唐代驿站以及旅馆业的兴旺景象。
(《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