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安塞腰鼓

来源:时间:2025-10-31

鼓,与革命结合是如此紧密。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年代,安塞腰鼓在解放区演出,用以激励士气、欢庆胜利。没有哪一种鼓能像安塞腰鼓这样,发挥艺术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鼓舞作用。

1951年10月,安塞县冯家营村农民腰鼓手蔡维杰、郭家峁村农民鼓手曹怀荣背着腰鼓步行52天,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演出。蔡维杰出生于民国时期。他生前讲,他的祖父、父亲都会打腰鼓。

1991年,贵州作家汤保华来安塞采访老腰鼓手蔡维杰,创作了以安塞腰鼓为题材的中篇小说《乾坤鼓》,发表于1992年第12期的《人民文学》。曹怀荣于2018年去世,生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当时,延安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到安塞采风,被安塞腰鼓所吸引。据蔡维杰讲,以前安塞腰鼓的服饰,是“盔缨马刷,战巾战袍”,类似于今天看到的古代戏曲中杂耍武生的形象。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服饰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改造,白羊肚手巾,羊皮马甲,接近于民间秧歌服饰,使腰鼓在宣传新思想、鼓舞革命士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后,腰鼓在陕甘宁边区被广泛普及,好多演出中都能看到腰鼓表演。后来,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安塞腰鼓打遍大江南北,被誉为“欢庆腰鼓”“胜利腰鼓”,我们现在可以从解放战争时期拍摄的影像资料中,看到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 (《西北信息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