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如意文化的形成

来源:时间:2025-10-31

如意作为器物的历史十分悠久。1977年,在山东曲阜发掘了东周时期鲁国墓葬中的一件牙雕如意耙,被认定为我国迄今最早的如意实物遗存。

如意既作为文殊菩萨所持法器,又作为僧侣搔痒爪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意。如意是王戎的清谈道具,是孙权的品评工具,也是王敦激情之下随手取用、挥动敲打的器物,皆为珍奇材质,似为名流雅器。

如意用作搔痒爪杖,最早见于十六国时期。天竺僧人昙无谶、佛陀耶舍所译《优婆塞戒经》《四分律》中均以如意为护理清洁用具,与耳铇、刮舌刀、摘齿物、禅镇熏鼻筒等物品并列。到了唐代,僧人群体日常频繁使用爪杖如意。《酉阳杂俎》记有金刚三藏与术士罗公远斗法的故事,三藏见罗公远脊背瘙痒,“举手示罗如意”(《酉阳杂俎》卷三),如意用作搔痒。

爪杖如意贴合民众日常生活需求,逐渐流行,被文人记录。从名流雅器到搔痒爪杖,如意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呈现出雅俗兼具的独特风貌。通过民众的创造、应用,如意的功能在抽象和具象中穿梭,继持具、爪杖后,又演化出清供之物的新功能。

宋元时期,如意出现在文人创作的神仙故事中。明清小说中如意更加常见。宋人钱舜选《纪梦》中的玉皇手持玉如意,威严华贵。元代《琅嬛记》谈及仙人赐给周朝贫士如意,此物神通广大,“凡心有所欲,一举之顷,即如意”(《事物原会》卷二七)。如意作为法器,成为神仙、道士重要配饰,并被赋予超自然力量。

最迟到宋元时期,如意形状已改变,接近灵芝形态,皆被赋予美好意蕴,成为吉祥之物。

 (《光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