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晚报时间:2025-11-03

古人缫丝工艺中的煮茧工序(夏县西阴村寺庙壁画) 记者 刘亚 摄
受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千百年来流传着很多有关嫘祖始蚕、伏羲化蚕、蚕丛教蚕等蚕神信仰神话传说,先人认为蚕神主宰着桑蚕丰收,祭祀并加以崇拜,祈求保佑风调雨顺、桑蚕丰收。古人从化蚕成茧、破茧成虫的生命形态变化,联想到了生命的升华与永生,产生了再生信仰。
桑蚕生产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老的先民不但对蚕的变化过程感到惊奇,而且对桑树、桑林产生了崇拜。先秦时期有许多关于“桑林”的文化现象,如成汤祷雨于桑林、伊尹生于空桑等。
中国丝绸博物馆原馆长赵丰认为,先民认为桑林是一片神圣之地,桑林中特别容易与上天沟通,所以求子、求雨等重大活动均在桑林进行,把这里看作天地间沟通的途径之一。在认识蚕蛾为通天之物的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蚕茧是蛹羽化的基础,茧丝服用的最初目的是利于人与上天的沟通,因此,在古人看来,作茧自缚并不一定是坏事,而是灵魂升天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对蚕神的崇拜中除了对桑蚕丰收的渴盼,还包含着古人追求的死而复生、生生不息、羽化成仙等信仰观念。古人还认为,蚕是一种通天的动物,把蚕视做天物,进而当作神物崇拜。这些从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的石、玉、兽牙等材质制作的蚕宝宝,是它们进入信仰系统的早期证据。
可以推想,除了“羽化登仙”的神化象征意义,当时养蚕业应该已经普及,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齐鲁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