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9-19
陈益
在中国古代,牙签也称“剔牙签”,之外,还有叫柳杖、剔牙杖、嚼杨枝、牙杖、桃牙的。牙签的品质主要有木制、竹制、骨制和金属等类别。木制和竹制的牙签属大众类,而骨制和金属制成的牙签则比较高档。据说唐朝时期的贵族喜欢用类似钢笔帽的金属,制作一个小圆筒,一头挂着许多小小链子,链子上系着剔牙杖、镊子、挖耳之类的小物件,只要收紧链子,小物件就能恰好全部收进小圆筒,非常精致。
中国使用牙签剔牙的历史距今超过3000年了。据《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披露,战国时期,就有人使用动物骨头制成的牙签了。《礼记·曲礼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齿”。“刺齿”就是剔牙,意思是吃饭时不能当着众人面来剔牙,否则有伤大雅。到了汉魏,使用牙签剔牙已十分普遍。1979年,在江西境内发现三国东吴高荣墓中有一支精美的黄金牙签就是例证。据说曹操就特别喜欢剔牙,《陆士龙·与兄平原书》记载:西晋人陆士龙曾看到曹操生前遗物中有“剔齿签”,于是花重金买下当作礼物送给陆机。陆机收到后非常开心,回信夸赞弟弟所送礼物太贵重了。古代还把“牙签”当书籍。因古书多线装,牙签就成了卷轴边锁孔里的别子,故而成了书籍的代名词。有诗为证,如苏轼“读遍牙签三万轴”;又如纪昀“检校牙签十万余”等,把牙签与书籍等同,既说明汉字的博大精深,又折射出小小牙签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重庆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