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吉他传入中国往事

来源:时间:2025-09-19

17世纪末18世纪初,五弦吉他被传教士带到了中国。康熙时期的传教士徐日升在宫廷造办处指导工匠制作各种西洋乐器,其中就有吉他。乾隆时期,也有皇帝命传教士教小太监弹吉他的文字记载。只不过,那时的吉他还不叫吉他,而被称为“葫芦形月琴”或“洋琵琶”。

现代意义的六弦吉他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得到初步发展。当时中国人也能自己生产制造吉他,上海和广东是民国时期主要的吉他生产地,并且制造水平也较高。从民国时期的报纸上可以发现,当时有关吉他的演出活动形式多样,且数量众多。

民国时期有大量的歌曲用到了吉他来进行伴奏,这一点有录音资料可以证明,并且许多歌曲的创作者、演唱者也都留有演奏吉他的照片,比如聂耳等。1934年发行的《渔光曲》,演唱者是王人美,贯穿全曲的伴奏是夏威夷吉他,伴奏者为聂耳。与古典吉他不同,夏威夷吉他使用钢丝弦。演奏时,演奏者两脚掌全着地,将吉他平稳地放在双膝上,一手持金属滑棒按弦,另一只手带金属指套拨弦。夏威夷吉他音色华丽,是一种擅长表现旋律的乐器。当代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使用夏威夷吉他伴奏的歌曲,是上世纪80年代电影《甜蜜的事业》中的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聂耳是将现代吉他引入中国的先驱。《聂耳日记》中多次记录他购买国外教材自学吉他的事情,古典吉他、夏威夷吉他他都会弹。在那漂泊动荡的年代,口琴、小提琴、吉他等便于携带的乐器是音乐家们的首选。聂耳创作的《春回来了》和《告别南洋》两首歌曲,都是用古典吉他伴奏。他在日本鹄沼海滨不幸遇难后,人们在《聂耳纪念集》的封面上绘制了一张聂耳弹吉他的画像,可见他演奏吉他的形象在那时多么深入人心。 (《北京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