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摘报时间:2025-09-12
□刘朴兵
“馒头”最初写作“曼头”,最早见于西晋时期。当时的人们将之作为春季宴享的最佳面食。
由于体积太大不利于人们食用,唐代时“馒头”的形态变小。馒头的制作需要蒸笼蒸制,故唐人也称馒头为“笼饼”。从古文中可知,唐代已有卖“笼饼”的市肆或商贩,在制作笼饼时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馅中肉少葱多。
宋代时,馒头成为最受人们喜食的蒸制面食。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市场上都有卖馒头者。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记载,南宋临安有专门的“馒头店”,有沿街巷陌盘卖馒头的,“蒸作面行”卖的馒头品种有四色馒头、生馅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
明代馒头为包馅的蒸制面食。而到清代时,实心馒头成为馒头的正宗,有馅馒头则成为馒头的“异类”,南方人沿袭古名,将有馅者称为“馒头”。
在北方的广大地区,今之馒头与古之馒头不同,馒头是指发面蒸制的隆起无馅的面食,有像坟头状的高桩馒头和长方块状的方馒头两种。在中原地区,又将高桩的圆馒头称为“蒸馍”,将方馒头称为“卷子”。 (《文摘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