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晚报时间:2025-09-10
□王方荣
运城博物馆展出的古人梳理头发场景 记者 刘亚 摄
梳子,古代又称栉[zhì],齿密为之篦,齿稀为之梳。相传,轩辕黄帝的妻子方雷氏把折成小段的鱼刺发给身边的女子梳理头发,由于使用不太方便,就找木工睡儿依照鱼刺的样子,用木头做了一把梳子。在陕西乾陵永泰公主坟墓里,曾经出土一把“憎爱分明梳”和鱼刺非常相似,大概就是历史的传承。自古以来,汉族男子就有蓄发束髻的习惯,直到清兵入关后,则剃发留辫。民国以后,男子又回归蓄发,也有个别人剃光头,而女子始终是留长发。因而无论男女,都与梳篦有缘。
梳子的材质有多种多样,但一般老百姓用的大都是木梳。旧时,木梳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紧密。女子梳妆打扮后,或将木梳作为头饰;男女谈情说爱,可将木梳作为定情之物;女儿出嫁,老娘为之梳妆:“一梳到底,二梳青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也寄托着“顺顺当当”之意。过去做木梳都是纯手工,工序相当复杂,单制梳工具就几十种,而且每样工具基本都是根据匠人需要亲手制作。
木梳所用木材,首选枣木,因为枣木韧性好,密度大,易开齿。之后是选材,线锯打坯后使用蜈蚣刨修翘角,然后用特制的刮刀将表面刨光,打磨光滑后再划线、开齿、散花、剔齿。单单挑齿又分为扁齿、圆齿、方梗齿、锄梗齿,而且每一齿形都对应着不同的手风。可以说开齿决定着制作木梳的成败优劣,它要求齿距相当,薄厚均匀,一齿修断,前功尽弃。
(《齐鲁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