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州日报时间:2025-09-05
平陆县博物馆藏春秋蟠虺纹铜匏壶 记者 刘亚 摄
匏壶,盛酒器具之一,因形似匏瓜而得名。匏壶目前基本只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说,匏瓜是葫芦科葫芦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成熟后的果实对半剖开后可以做成水瓢,民间也叫“葫芦瓢”或者“瓢葫芦”。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匏瓜被引申出多种含义,主要有两种:一个是“没用”的意思,在《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孔子在与子路交谈时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思大概是说:“我难道是一个匏瓜吗?怎么可以只系在腰间而不食用呢!”另一种意思中的“匏瓜”是一个星官名,据《汉书·天文志》记载:“匏瓜,有青黑星守之,鱼盐贵。”曹植在《洛神赋》中有一句“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说的应该就是“匏瓜”星,是指没有妻子的孤苦男子。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也曾写过一篇《匏形壶与“匏瓜”星》。
匏壶原初是一种盛酒器具,后来演变为祭祀礼器,再后来又回归到盛酒器,如明清时期的葫芦瓶,可以说是匏壶的延续。匏壶在战国至西汉时期,作为一种规格比较高的礼器存在。在一些大墓里面都会有匏壶随葬。
作为盛酒的礼器,匏壶确实承载了在礼仪祭祀中用以祈天地、敬鬼神的作用。比如,在《礼记·郊特性》中记载:“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台州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