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时间:2025-09-05
□那秋生
运城博物馆展出的绿釉五彩贴塑松鼠葡萄纹五管瓶 记者 刘亚 摄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酺饮之,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由此可见,葡萄最早来自西域。
葡萄和葡萄酒,历来作为文学家创作诗赋的题材。吐鲁番文书、敦煌文书、吐鲁番回鹘文文书、吐蕃简牍等,均有葡萄、葡萄酒的记载。唐朝佛教文献是葡萄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里,佛教壁画里的菩萨有手持葡萄者,那些葡萄串与葡萄叶随缠枝波状弯弧分布,一种为写实形,一种为花形,色彩有青、绿、红、赭、白,对比鲜明,清爽悦目,其寓意是精神世界的充盈甜美。葡萄果粒繁硕,枝叶蔓延,则被人们寓以子孙绵延、家庭兴旺的美好愿望。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葡萄纹”。在古代近东地区,葡萄与葡萄藤是自然界繁荣多产的古老象征,代表精神生活和生命再生之意。
葡萄品种的中文译名,真是出神入化。“赤霞珠”,形容葡萄的颜色如赤红的霞云和珠玉,出自唐人钱起的《江行无题》诗:“渺渺望天涯,清涟浸赤霞。难逢星汉使,乌鹊日乘槎。”
元朝虽然只有九十余年历史,却是我国古代社会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已经有大量的葡萄酒产品在市场销售。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许多好葡萄园,酿造很多的葡萄酒,运到各地去销售。” (《光明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