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1
近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获奖名单,我市企业表现突出,共获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获奖质量和总数均居全省前列。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3个一等奖获得者均来自“晋创谷·运城”(运开区)创新驱动中心。这一成绩不仅反映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也体现出创新平台对企业成长的有力支撑。
市科技局副局长宁谦祥说:“3家企业斩获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是‘晋创谷・运城’创新驱动平台运营成果的有力证明,更是我市科技创新活力的生动体现。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平台服务功能,让更多创新企业在‘晋创谷・运城’茁壮成长,共同为运城打造区域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创新创业成果集中井喷,说明我市的创新生态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晋创谷”作为区域性创新驱动平台,如何赋能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与赛道卡位?企业与平台之间又形成了怎样的良性互动?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走访。
位于“晋创谷·运城”运开区创新驱动中心四层的众创空间,给创业者提供了“拎包入驻”的创业起点。
细分赛道卡位“头部”
在运城市恩光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恩光科技)的产品展厅,一块实时跳动数据的大屏醒目地展示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VDTS生命数据追踪系统。
超过10万名用户同时在线,最新检测、异常报警、健康报告等数据不断更新。这家聚焦AI可穿戴健康设备的企业,正凭借其技术纵深与快速响应能力,在激烈竞争中卡位细分赛道“头部”。
VDTS系统融合高精度传感器、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持续采集使用者血压、血氧、心率、体温、睡眠、运动等生命体征数据,实现对用户健康的全天候监测与智能管理。
公司副总经理文建英向记者对比了展示台上的两代产品:“左边是去年的款式,SOS功能尚需用户人工触发,而今年的新款已实现系统实时监测、自动触发。”在他身后,三层产品陈列架上摆放着二三十款各式手表,记录着恩光科技自进入该赛道以来的快速迭代历程。
“这当中很多还未量产就被淘汰了。”文建英坦言,“一款产品研发周期通常达一年半,有些是因为技术缺陷而终止,有些则因竞品抢先上市胎死腹中。”
可穿戴健康设备领域竞争激烈,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与相关专业医疗设备企业均已布局。但恩光科技仍信心满满:“全系配备SOS紧急按钮、自建大数据系统、24小时人工客服响应——在这个重视连续监测、即时服务、专业支持的细分赛道,我们是妥妥的头部企业。”
走进客户服务中心,“您有新的报警信息”的提示音不时响起。一名正根据系统预警拨打用户电话的客服人员说:“系统监测到用户心率异常,已升至每分钟124次,需要人工确认用户状态。”
在“晋创谷・运城”,恩光科技享受了涵盖场地减免、研发补贴、贷款贴息等在内的“政策大礼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运营成本,跨区域通用的“科技创新券”补贴也为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研合作提供了便利。
让文建英满意还有高效的政务服务:“有时电话里讲不清楚,工作人员便会直接带着文件上门解读,讲到上午11点半连饭都不肯吃就走了。这让我既感到钦佩,又觉得有点失礼。”
资源对接是“晋创谷・运城”的一大优势。在“晋创谷·运城”运开区创新驱动中心推动下,恩光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物联网数字健康研究院,已开发出获国家软件著作权的中医脉诊系统,以及填补国内空白的“AI智能高危急救穿戴设备”。如今,企业在晋创谷·运城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用于建设专业实验室、大数据预警中心及小批量生产线,为进一步研发与产能提升奠定基础。
此次荣获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进一步提振了公司上下的信心。目前,公司正攻关“无创测血糖”新技术,据称已进入最后的突破阶段,预计年底可推出原型机——一旦成功,将会搅动一个百亿级的市场。
运城市恩光科技有限公司精工智造中心员工在生产可穿戴健康设备。
明星企业有了“新窗口”
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创新创业大赛中,山西新鑫弘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鑫弘)凭借“煤矿智能通风监控系统”项目摘得一等奖。这家从风机配套领域一步步走出的本土明星企业,正以系统集成者的新身份,占据产业链的关键节点。
运城的风机产品曾占据全国市场70%以上,新鑫弘的成长与之紧密相连。
2012年,公司以高低压电控设备供应商身份切入风机配套领域;2018年左右,为响应煤矿智能化改造需求,开始组建软件团队,业务从“硬件”向“软件”拓展;2023年,成功突破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煤矿智能通风监控系统正式落地。由此,新鑫弘成为全省唯一专注矿井智能通风监控系统的生产厂家。
“过去我们为风机厂做配套,如今风机成了我们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新鑫弘智能通风研究院院长张登崤说。从部件供应商到系统整合者,新鑫弘实现了产业链角色的根本转变。
煤矿通风系统被称作“矿井第一系统”,其核心任务在于按需供风、合理分风。然而,我国多数煤炭企业仍沿用相对滞后的通风设备与控制方式,系统仍高度依赖人工判断,监测数据未能充分发挥价值,难以实现实时智能调控。
这正是新鑫弘瞄准的市场痛点。煤尘、水、火、瓦斯和顶板事故被合称为“煤矿五大灾害”,其中三项与通风密切相关。
“只有一个测得准、算得准、分得准、供得准的通风系统,才能真正保障矿井安全。”张登崤表示,该公司开发的智能通风系统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通风设备、环境数据与人员活动的全面感知与智能控制,实现异常自动诊断、预警与调控,可显著提升煤矿安全水平和运行效率。
谈及此次获奖,张登崤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公司坚持“系统创新、全员创新”的理念——创新不只体现在产品研发中,也延伸至营销模式。除了传统销售模式,新鑫弘创新性推出了技术服务模式:由企业承担智能通风系统建设投入,按服务年限向客户收取运维费用。这一转变既增强了产品竞争力,也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市场反响良好。
如今,这家一向低调、专注技术研发的企业,正悄然打开一扇面向更广阔市场的“新窗口”。在“晋创谷·运城”运开区创新驱动中心,企业新设立的办公场所已进入最后的布置阶段。“地毯已经铺好,家具很快就会进场。”张登崤说,“这里环境优越、服务集成、对接便利,我们计划将研发团队先行入驻,把这里打造成企业创新与展示的新平台。”
从配套到系统、从产品到模式、从埋头研发到主动展示,新鑫弘的转型之路,正成为“晋创谷”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企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众创空间里的获奖者
在“晋创谷·运城”运开区创新驱动中心四层,众创空间静候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初创团队。
开放式工位排列整齐,办公家具现代简约,区域划分科学明晰——这里不仅环境舒适,更是一个真正“拎包入驻”的创业起点。众多初创企业从这里出发,经历孵化与成长,最终有望像新鑫弘、恩光科技等成熟企业一样,在这栋大楼乃至更广阔的市场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不久前在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决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风力发电机灭火无人机”项目,其研发者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机惠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新机惠),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晋创谷・运城”聚焦企业成长全周期需求,提供从创意孵化到市场拓展的“一站式”服务。总面积8772.9平方米的“晋创谷·运城”运开区创新驱动中心,从空间设计上就体现出清晰的产业培育逻辑:
首层是“11+N”综合服务大厅,政务、金融、法律等11类基础服务一站式提供;二层聚焦“产学研用”协同,设有开放式科创实验检测中心和供需匹配中心;三层是创新交流中枢,配备多种规格的会议与展示空间;四层即智慧众创空间,专为初创团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创业环境;五层至九层则留给加速成长和产业集聚的科技企业。
“整栋大楼,完整勾勒出‘初创—孵化—加速—集聚’的企业成长路径。通过物理空间与功能模块的精准匹配,力争实现创新要素‘一楼通达’。”“晋创谷·运城”运开区创新驱动中心运营方、山西中关村智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运城项目负责人王鹏称,截至今年7月底,该中心已引进科技型企业30家、科创团队2家,金融、法律、财税等第三方服务机构10家,产业集群效应正加速形成。
位于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新鑫弘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进行机加作业。
本栏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
正是在这样的平台上,新机惠走到了山西赛区决赛的评委面前。
公司总经理张潇演示的PPT上,列着一串醒目的数字:“截至2024年底,全国风力发电机超过1.76万台,每台价值超千万元。一旦发生火灾,15分钟内全损率超过90%。2024年全国风电火灾事故5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超10亿元。”
令人警醒的数字背后,是风电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传统消防车响应慢、扬程有限,无法应对120米以上的风机高度;风电场多地处偏远或地形复杂区域,车辆难以快速抵达……面对风力发电机突发火情,传统救援体系存在“够不着、来不及、灭不全”的致命短板。
新机惠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全国首个200米级高空立体灭火系统。
该公司开发的专用灭火无人机可负载150公斤灭火剂,依托热成像技术实现火点识别与精准扑救。该系统单次灭火成本较直升机灭火降低了92%,预计每年可为风电行业减少超10亿元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核心成员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团队,之所以落户运城,正是得益于“晋创谷·运城”运营方的主动对接。
“我们构建了‘1+6+5+N’全链条科创服务体系,系统性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王鹏表示,“其中的‘1’,即‘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新机惠正是通过这一平台被我们识别并引入的。”
所谓“1+6+5+N”,是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的创新服务机制:“1”即搭建“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6”即建设政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供需匹配等六大服务中心,“5”指建立五类城市合伙人机制,“N”则指在各县(市、区)设立科创服务网点、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卫奇武说:“晋创谷不仅是物理载体,更是一个创新生态圈。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支持创新驱动中心建设,优化创新生态,完善服务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运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本报记者 陈永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