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一尾金鳞跃龙门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1

清晨6点,在永济市蒲州镇,薄雾尚未散尽,66岁的养殖户杨红星已经出现在鱼塘边。渔网起伏间,一尾尾金鳞赤尾的黄河大鲤鱼跃出水面,在晨光中划出一道耀眼的弧线。“这就是咱正宗的黄河大鲤鱼,金鳞赤尾,背青肚白须子翘,属于黄河原种,这可是跳过龙门的鱼。”杨红星笑着说。

杨红星所说的“龙门”,位于河津市的黄河大峡谷。黄河大鲤鱼作为母亲河的自然馈赠,体型细长,肉质细嫩鲜美,深受人们喜爱。正因如此,黄河大鲤鱼被列入我市“四菜一汤一饼”特色美食品牌之中,成为我市一张重要的美食名片。

近日,在市商务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永济市蒲州镇、运城市八一市场以及运城宾馆、隆兴美面食馆等地,了解这道美食背后的故事。

永济市蒲州镇,连片的鱼塘星罗棋布。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龙门传说与自然馈赠

在河津市龙门村,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向前,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这里是“禹凿龙门”的发生地,也是“鲤鱼跃龙门”的传奇之地。

据《辛氏三秦记》记载:“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每年春季,黄河解冻,成千上万的鲤鱼逆流而上,聚集在龙门之下,奋力跳跃。古人认为,那些成功跃过龙门的鲤鱼,便会化为天龙,腾云驾雾而去。

这个古老的传说背后,实则藏着自然的奥秘。黄河在此地水流湍急,形成了独特的活水环境。鲤鱼逆流而上,肉质更加紧实。更特别的是,运城特有的水质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滋养出的鲤鱼肉质鲜美,自带一种甘甜。

“鲤鱼跃龙门”说的是勤奋与勇敢,“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说的是情感的传递,《诗经》中也曾记载:“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九曲黄河,孕育了多种生命,关于黄河大鲤鱼的传说与记载,称得上丰富。不管意义如何,鲤鱼还是要面临“好吃吗?”的原始命题。

黄河大鲤鱼,顾名思义,体型比普通鲤鱼大近一倍,威风凛凛好似金甲大将军,并因其肉质紧实鲜美而闻名。那么,为何黄河鲤体型细长?为何黄河鲤好吃?为何它的颜色与别的鲤鱼不同?是黄河富含营养的水质造成?还是厚重风土文明的心理滤镜?在永济市水产良种站站长冯广红看来,这更多是一种“自然选择”。

“你看这鱼体型细长,尾巴赤红赤红的,最重要的是,这鱼还好吃。”冯广红告诉记者,“黄河鲤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决定了它的颜色,黄河水的流速较快又决定了黄河鲤鱼的体型较为细长、肉质紧实,而运城黄河大鲤鱼之所以特别好吃是因为咱这儿的水好,永济紧邻黄河,黄河在此拐弯,产生大片滩涂,水面宽、水流速适中,河床多为沙质底,水草丰富,为鲤鱼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肉质细腻,鲜嫩肥美的黄河鲤鱼,自然成为人们眼里的绝佳食材。对于期盼年年有余的运城人而言,金鳞赤尾、形态优美的黄河大鲤鱼,也成为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生态养殖与市井烟火

中午时分,永济市蒲州镇的养殖户谭文学向鱼塘边走去,准备给鱼喂食。只见自动投料机一响,成千上万条黄河大鲤鱼瞬间就跃出水面,鱼鳞在阳光照耀下泛起波光点点。

随着野生鲤鱼资源的减少,运城人开始探索黄河大鲤鱼的生态养殖。永济黄河滩涂地带的养殖基地,成了这千年美味传承的新家园。

永济蒲州镇一渔民刚刚打捞起一尾黄河大鲤鱼。

“我一般清晨6点开始给鱼上料,像鲤鱼的话一天得喂3次,早上七八点喂一次,中午12点和下午4点再各喂一次。”谭文学看着鱼塘里争食的鱼说,“现在用的都是自动投料机,人只需要把鱼食加进去就行,喂食都是定时定点定量的,鱼塘中间一直转动的就是增氧机,给鱼供氧用的,此外还有测氧仪,连着手机上就能知道水里的含氧量,一切都很方便。”

谭文学是永济市兴茂养鱼专业合作社的一名成员,有5口塘,总共30亩左右,每年产鱼两万五千多公斤,其中黄河大鲤鱼占7成。平时,除了给鱼喂食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调水,也就是根据水的情况,给水里撒菌制剂和生物制剂,让藻类产生光合作用,吸收有害物质,产生氧气,让菌类分解鱼类的粪便,从而实现生态养殖。

“一看水的颜色,我就知道水里哪种藻类比较多,就知道要撒什么制剂,撒多少,什么时候撒。”谭文学对此颇为自信。

整个蒲州镇有鱼塘3000亩左右,340多口塘,里面的鱼有7成左右是黄河大鲤鱼。“蒲州镇紧邻黄河,地下水资源丰富,依托这样的自然资源优势,我们的鱼塘面积大,且适合鱼类养殖。养殖户们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模拟黄河水的微生物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所以养出来的鱼肉质细腻、口感好,深受市场欢迎。”冯广红介绍。

据谭文学介绍,他养殖的鱼90%都进入了各大市场,且根据鱼的规格大小流向不同的市场,主要是运城、临汾以及陕西省延安市等地,只有少量用来自销。

在冯广红的介绍下,记者来到中心城区八一市场,人声鼎沸中,看到了正在抓鱼的磊磊活鱼店老板何银磊。“这鱼是今天凌晨4点多从蒲州镇拉来的,金鳞赤尾,条形好,肉质也特别好。”何银磊笑着说,“我们天天去永济拉鱼,鲤鱼现在是8块钱一斤,一天能卖千八百斤,除了在店里零售外,我们还给外面超市、小市场送货。”

说话间,一家超市的老板张先生前来进货,只见他进去选好鱼后,何银磊便将活蹦乱跳的鱼捞进了他的鱼筐里。店内,另一名师傅正在现场宰杀、清理鲤鱼,刀光闪烁间,去鳞、剖腹、取内脏,动作一气呵成。“还是咱本地的鱼好吃,你看这一会工夫,都是来买黄河大鲤鱼的。”何银磊眼里是止不住的喜悦。

顾客专程到八一市场磊磊活鱼店购买产自永济蒲州镇的黄河大鲤鱼。

餐桌艺术与文化传承

从鱼塘到市场,从市场再到餐桌,黄河大鲤鱼因味美而备受青睐,解决了“好吃吗?”的命题,紧接着要面临的便是“怎么吃?”的问题,这便到了大厨们大展身手的时候。

先将裹满淀粉的鱼放入锅内油炸,然后炒料,一起放入锅中大火炖10分钟,加入盐再加入开水淹过鱼身,放入香菜,转中火炖5分钟,打去浮沫后捞出装盘,浇汁点缀小葱。在运城宾馆后厨,厨师肖博物正在红烧大鲤鱼,一系列操作下来,一道美味的佳肴便被端上餐桌。

运城宾馆后厨内,厨师将裹满淀粉的黄河大鲤鱼下锅油炸。

炸过的黄河大鲤鱼,肉质实在,枣红色的酸甜酱汁浇在上面,撒上一把青翠的小葱,一筷子下去,鱼肉的清香混合着酱汁的浓香,直窜食客的鼻腔,吃起来别提有多开胃了。食材在口齿间碰撞,或许在不经意间,就能撞出个绵延悠久的文化韵味。

运城宾馆餐饮总监李雷明从业三十余年,对黄河大鲤鱼的烹饪有着独到见解。“一条好的黄河鲤鱼,首先看外观,金鳞赤尾,体态健美;其次摸肉质,紧实有弹性;最后看鲜活度,最好是现杀现炖。”李雷明介绍,“我们这里的大鲤鱼有红烧、蒜爆、糖醋3种做法,最受欢迎的还是红烧大鲤鱼。可以说,宴请外地宾客的都会点这道传统菜,每个套餐里也都有这道菜。”

在隆兴美面食馆,这道传统美味也同样被发挥到了极致。

区别于传统做法,隆兴美面食馆现在去掉了油炸这个步骤。在选材上,他们选用的是永济市蒲州镇生态养殖的黄河大鲤鱼,现杀现炖。这种鱼的体型细长,重量3斤以上,生长周期3年以上,这样的鱼肉质更肥美,口感最佳。在炖鱼的过程中,该面食馆加入了3种品牌的山西老陈醋,一锅鱼,也就是28条左右的黄河大鲤鱼,要用6斤左右的陈醋。从早上7点开始炖,历经4个小时的小火慢炖后,鱼骨变得酥软,可直接食用。

运城宾馆烧制后装盘的黄河大鲤鱼菜品。

“炖好的黄河大鲤鱼色泽红亮,肉质酥烂而形不散,汤汁浓郁却不清腻,鱼肉用筷子一拨就开,入口鲜甜滑嫩,回味无穷。”隆兴美餐饮集团厨务总监张亚军不无自豪地说,“最重要的是尊重食材本身的味道,调料只是辅助,突出黄河鲤鱼本身的鲜美才是关键。很多外地客人尝过后,都说这是他们吃过最好吃的鲤鱼。”

隆兴美餐饮集团旗下的7家门店,一天能卖出黄河大鲤鱼300条左右,其对于黄河大鲤鱼的烹调方法也成为“四菜一汤一饼”中黄河大鲤鱼的标准做法。“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在菜单上体现该菜品为‘四菜一汤一饼’优选产品,更好地为顾客介绍这道菜背后的故事。”张亚军说。

无鱼不成宴,无鱼不成席。运城人对黄河鲤鱼的烹饪,已然成为一门艺术。或清蒸、或红烧、或糖醋,在运城,人们在逢年过节、宴请宾朋、寿诞嫁娶时,总少不了黄河大鲤鱼这道菜,它已然成为运城人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黄河水静静流淌,千百年来滋养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河中那些金鳞赤尾的鲤鱼,则从传说跃入现实,从河流跃上餐桌,成为运城人共同的味觉记忆和文化符号。黄河大鲤鱼不只是道美食,它更是运城人与母亲河之间的情感纽带,暗含着对文化的一种巧妙传承。

本报记者 王新欣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