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1
近日,盐湖区红香酥梨迎来丰收,龙居镇南花村弥漫着清新的果香。村道上,三轮车、货车来来往往,果农们忙着采摘、搬运,一片丰收的景象。
在南花村,还有着另一番热闹景象:智能分拣机“嗡嗡”作响,传送带上排列整齐的梨果被光学检测系统快速识别、分流。
智能分拣机不仅提高了分拣效率,更成为农民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它改变了过去“靠人眼、凭经验”的分拣模式,实现了“按质分类、按需分选”,让当地出产的红香酥梨实现“分层定价”。
梨农面临“大难题”
张蓓,土生土长的龙居人。2019年,她承包了300亩土地,专门发展红香酥梨种植。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科学管理,让她的果园每年都硕果累累。
为了让果园产出的梨更绿色、更优质,张蓓坚持走生态化种植之路。果园采用人工除草,同时在行间种植了特定品种的草来抑制杂草生长。每隔5米悬挂一张黄色诱虫板,用来诱捕害虫。采用有机肥提升梨的品质,促进果园的生态循环发展。
“红香酥梨个大、皮薄、汁多、脆甜,是咱盐湖区的招牌。”张蓓说。然而,说到销售,她却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每年红香酥梨集中上市的季节,她最发愁的就是分拣。过去主要依靠人工分拣,效率低是一方面,更麻烦的是人工分拣标准不一,往往“好坏混装”,精品梨卖不上价,普通梨又无人问津。
这种问题并非她一家独有。南花村及周边村庄,不少梨农都有同样的烦恼。梨的品质虽好,但缺少统一的分拣标准,导致“有产量没效益”。
“红香酥梨明明品质很好,但却一直卖不上价。”一名村民说,她家有20亩梨园,过去靠人工分拣,不仅耗费人力,还常常因为标准不一和商贩讨价还价,收入受到影响。
面对困境,张蓓并不甘心。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智能分拣机,只需少数工人操作,就能实现自动检测、精准分选。张蓓意识到,这或许正是破解难题的“钥匙”。
智能分拣“硬本事”
经过反复思索,她咬牙投资100多万元,引进了一台智能分拣机。机器安装调试好后,分拣质量有了极大提升。
“这台设备可以检测梨的大小、重量、色泽和糖度,按照不同标准自动分拣。”张蓓介绍。传送带上,一排排梨整齐列队,进入光学检测区后迅速被“打分”,随后通过分拣口进入不同的通道。
只听见“哒哒”的声音,梨像经过“考试”一样被精准分流:精品梨果面光洁、着色均匀;普通梨个头稍小、果面略逊。旁边的工人只需负责上下果和装筐,劳动强度明显减轻。
机器分拣后,效率提升了约25%,分拣机每分钟能处理约200个梨,8个小时就能完成十多吨分拣任务。“人工分拣不仅慢,还常常有争议。现在标准统一,谁都服气。”张蓓说,更重要的是,分拣机不仅解决了果园“好坏混装”的问题,还让她销售更有底气。
分拣出的精品梨会统一包装供应给精品水果店;普通梨则对接普通超市、果蔬批发商,做到“分层定价、各有去处”。
“以前收购,一口价全包。现在有了标准,精品卖精品价,普通果也不愁出路。”她说。
如此一来,她的红香酥梨更加畅销,销售到省外的价格平均每公斤也比以往高出五六角钱。
助推产业标准化
当自家果园的分拣难题迎刃而解后,张蓓萌生了新想法:怎样才能让周边乡亲也受益?
于是,每年收获季,她都要租上货车,把本村和周边村庄的精品梨统一收购、分拣、包装、销售,让“散户果”变成“品牌果”,避免了“好梨被埋没”,让梨农增加收益。
在智能分拣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户加入了合作,南花村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分拣机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果农们告别了“单打独斗”,红香酥梨销售有了标准、有了渠道。
业内人士表示,智能分拣机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更是推动产业化、标准化的有力抓手。它就像一颗纽扣,把分散的小农户和庞大的大市场紧紧扣在一起。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张蓓的果园现在已经被认定为“山西生态梨园管理项目示范基地”,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凭借人工除草、生态防治、有机肥培植等一系列绿色管理模式,这片果园成为梨果绿色发展的样板。这些,不仅让梨果有了“绿色身份证”,更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如今,张蓓的计划也越来越清晰。她准备继续升级智能分拣机,提高出库量,进一步扩大收购范围,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增收。“好梨不该埋没在小市场里。未来,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可以使咱盐湖区的红香酥梨更知名,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甜。”她说。
本报记者 李 岩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