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摘报时间:2025-05-23
明朝初期建立了军器局、兵仗局等火铳制造机构,每年大量制造火器。自洪武后期开始,地方政府和卫所也承担一定的火器制造任务,但受中央节制,不可随意私造。最主要的大型火铳为碗口铳,洪武中后期开始出现,广泛用于守御关隘和随军作战。洪武十年大铁铳,用精铁制成,别具一格。从《大明会典》中可以一窥明朝初期的火器制造情况,产量巨大、品种繁多。
当时,各类火器都刻有规范化的铭文,包含使用单位、编号、类型、重量、制造年月、制造单位、制造匠人等丰富内容,既便于火器的统一管理和发放、使用,又便于在火器出现问题后回溯追责。今人通过阅读各个时期出土的火器铭文,可以大体知道当时火器制造和使用所达到的规模,而且史料也佐证了每当战争爆发,期间火器制造量会大幅度增加。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威力较强的洪武大铁炮,出土于山西临汾平阳卫遗址,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与明初流行的铜炮不同,此炮用精铁铸成,这与山西生产煤、铁有很大关系。透过铭文中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作为地方卫所的平阳卫生产铁炮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可见明代火器制造十分发达。关于此炮,较为详细的是胡振祺在《山西文物》上发表的《明代铁炮》,文章写道:洪武十年造将军炮,炮身粗短,双耳柄,三道箍。通长100厘米,口径长20厘米,耳柄长16厘米,尾长10厘米。炮口下两箍间铸有文字三行,文为“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日平阳卫造”。 (《文摘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