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治蝗方法沿用至今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21

□张广英

稷益庙明代壁画《捕蝗图》

 记者 刘亚 摄

我国最常见的蝗虫叫东亚飞蝗。东亚飞蝗的名字很霸气,不过,人们通常叫它蚂蚱,有时候,洛阳人也称它为草虫儿。由于它繁殖能力极强,喜欢啃食庄稼,一旦成灾,危害极大。民国初年,邓云特曾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我国古代蝗灾频仍,秦汉时平均8.8年一次,两宋时平均3.5年一次,元代平均1.6年一次,明清两代平均2.8年一次。

蝗虫与人类的纠缠,可谓由来已久。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出现了它的身影,并且有了流传后世的治蝗方法——火烧法。

在春秋时期的洛阳一带,蝗虫也被称为螽(zhōng)斯。如果它不泛滥成灾,人们倒是对它的繁殖能力十分欣赏。如《诗经·周南·螽斯》就描述了蝗虫成群飞动的样子,并再三咏叹“宜尔子孙”,用它来表达对子孙兴旺的期盼。

蝗虫对庄稼的危害,古人认识得很清楚。《诗经·小雅·大田》称要“去其螟螣(míng téng),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如何除掉蝗虫之类的害虫呢?“田祖有神,秉畀(bì)炎火”,就是火烧法。

这种治蝗方法,后世一直在沿用,并且效果很不错。如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遭受蝗灾,宰相姚崇提出:“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yì),除之可尽。”对付蝗虫用“火攻”,是他从《诗经》里学到的经验。 (《洛阳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