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5-21
□高自发
清代“食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点评了时下最具人气的饮食形式——火锅。
“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锅底炭火噼啪响,锅内汤沸如滚雷,觥筹交错间人声鼎沸,这般市井烟火气在文人雅士耳中属实有些聒噪。可袁枚终究还是忘了,市井小巷自有其生活章法——围炉聚饮的热闹,恰是升斗小民对抗苦寒艰难的笙歌。
“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作为资深老饕来说,袁枚的苛责不无道理:嫩羔羊肉若遇武火则柴,老豆腐久煮则易碎,时鲜蔬菜久泡则蔫。在沸腾的火锅里煮泡时间久了,即便是“美味”也变“没味”了。然而,文人墨客食不厌精的饮食追求,还是不敌工业时代的快节奏,传统庖厨的匠气终究要让位于市井餐桌的烟火气。当代人更信奉万物皆可涮,你挑肥,他拣瘦,爱吃什么锅里随便扒拉——一锅兼容并蓄的江湖,方显出百姓的饮食智慧。
300年后看《随园食单》,倒也显出几分参差对照的趣味来。袁枚执着于方寸灶台上构建完美的味觉秩序,今人偏要在红汤白浪里摆下饕餮盛宴,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欢喜。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南甜北咸,西酸东鲜,饮食之道本就没有定法,热油翻滚处,筷尖起落间,只要能够大快朵颐吃得开心则足矣。
白雪落,北风寒,摆上一锅红汤翻滚,煮上几盘美味佳肴,便是人间最幸福的时刻。三五亲朋好友围一桌,铜锅炭火映着红扑扑的脸,彼此打打乡谈,唠唠工作,其乐也融融。竹筷在沸腾中起起落落,酒杯在氤氲的热气里推来转去,咕嘟咕嘟的火锅里,必须多加肉片、毛肚和黄喉,这一锅热汤里的七荤八素,才是最让人留恋的烟火人间! (《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