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5-21
□纪习尚
在经济落后、条件有限的民国时期,学生喜欢“下馆子”。学生在校外餐馆而不是校内食堂就餐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学校人数较少,或者硬件条件有限,暂时没有自办食堂的能力;一种是学生主动选择,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吃腻了食堂的大锅饭,愿意多花点钱到餐馆改善伙食。民国时期很多城市的街头有“包饭作”或“包饭馆”,专门为机关、商店职员等提供工作餐,大学生也是他们的服务对象。1935年的《新生》杂志刊载的小小说《包饭馆里》,写的就是开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学生们放学后三三两两赶来吃饭发生的故事。
上海私立震旦大学属于前一种情况。据1929年夏考入该校的龚灿光回忆,当年录取的新生只有94名,学校没有开设食堂,学生们只能在校外饭馆包饭。饭馆提供两种套餐,一是早中晚三餐,每月7.5元;二是午晚两餐,每月7元。龚灿光这样的穷学生,为了省五角钱,一天只吃两餐饭。连7元餐费都交不出的时候,只能靠自来水泡干面包度日。
后一种情况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当时西南联大的食堂伙食不好,早晨是稀饭,搭配一点煮蚕豆作咸菜;中午和晚上的米饭是陈米,混入谷子、麸皮、沙子、稗子等煮熟,被学生们戏称“八宝饭”,菜经常是清水煮萝卜、煮芸豆之类唱主角,不仅没什么油水,盐也放得少。青年学子们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对此苦不堪言。于是,一部分条件稍微宽裕的同学,开始到校外文林街等处的小餐馆包饭。 (《齐鲁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