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时间:2025-05-23
□周惠斌
在中国货币史上,元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古代的一种钱币;二是指旧时铸成马蹄形的金银锭。
“元宝”最早是在唐代初期因人们误将“开元通宝”读作“开通元宝”而得名的。不过,这种所谓的“元宝”,其实就是一种圆形方孔、俗称“铜钱”的货币,而真正意义上的“元宝”,现在通常是指始于元代、由金银铸成的一种货币。它的前身是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银铤,《隋书·和洪传》中即有“金银各百铤”的记载。银铤为长条束腰,两端呈弧形,正面光亮且有一圈圈不规则条纹,背面布满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气孔。宋代时,银铤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形似莲花花瓣状的银锭,它保留了银铤的正面条纹和底部蜂窝状气孔的特征。银铤与银锭,便是银元宝的雏形。
元朝建立后,由于铜源不足,朝廷在大量发行纸钞的同时,开始铸造形似木船的银锭,人们称之为“元宝”(意指“元朝之宝”)。由黄金制作的叫“金元宝”,由白银制作的叫“银元宝”。金元宝一般供保藏,很少流通;银元宝又称“宝银”“马蹄银”,作为货币流通,它们多由各地的银炉铸造,上面铸有银匠姓名及铸造日期、地点。银元宝从成色上分,有足银、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
元宝和银锭相比有四个不同之处:元宝个头高,长宽比差小,两头翘起,圆腰,形似木船。
清朝建立后,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逐步走向繁荣,白银成为主要通货,银元宝的使用日渐广泛。1890年开始,各省相继铸造本省银元。由于新的银元比银元宝在携带和换算上更为便捷,人们乐于使用,因而很快流通开来。至此,银元宝彻底退出了流通领域。 (《西安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