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你的假期,我的假期,好像都一样

来源:扬子晚报时间:2024-07-05

金陵小岱

每年到了7月,空气里都弥漫着暑假的味道。可是这暑假究竟从何而来呢?有一个说法是暑假源于私塾,因为古代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若还是一直坚持上课,恐怕得集体中暑。为了老师和学生的健康,于是私塾就开始放假,一开始叫“塾假”,结果叫着叫着就变成了“暑假”。不过,这个说法很不靠谱。但是,古代学生有假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这古代儿童的假期究竟是怎么过的呢?

  ▲卜天寿小朋友的作业

明天就放假了,老师麻烦你早点放学

说起唐代儿童的假期,最快乐的莫过于田假和授衣假。这两个假期分别是每年的五月和九月,每次都可以足足放满一个月!只不过,这个假期是为了让唐代儿童回去帮家里干点农活,但对于小朋友而言:管它农活不农活的,只要放假就快活!

这不,有个小朋友在放假前就已经按捺不住了。那年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有一公立学校,也就是“义学”。有一名12岁的自费生卜天寿,他按照当时政府规定的“全国教学大纲”,手抄了几种最主要的教科书《论语郑氏注》和《千字文》。交作业嘛,这是最平常的事情,但这位卜天寿小朋友非要皮一下,他先是在作业的最后凭借记忆抄写了当时的“流行歌曲”——《十二月三台词》。这像不像考完试后的你?时间还多,草稿纸还有空白,先默写几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吧。

然而这位卜天寿小朋友认为单是抄歌词没意思,他用了自己的“毕生所学”,即兴创作了6首五言绝句诗。最可爱的是,他还在结尾处放飞自我,给他的先生写写“悄悄话”:“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全文最关键的恐怕是最后一句:明天就放假了,老师你别忘记早点放学呀!

  ▲唐代《双童图》,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斯塔纳TAM187号墓。 

可见,不爱学习是千百年来孩童的共性,玩才是千古不变的孩童天性。卜天寿小朋友估计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份作业在1200多年后出土于阿斯塔那墓地,并被藏入了吐鲁番博物馆。在大批文书之中,他的这份作业显得尤为珍贵,尤其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卜天寿《论语郑氏注》抄本是其中保存较好且最长的卷子,为古代民间书法艺术、儒家经典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在卜天寿小朋友的“作业”出土后,过了10年,同一地区,也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斯塔纳TAM187号墓出土了绢画《双童图》。这一下,我们就知道卜天寿小朋友如此渴望假期到底是为了什么啦!这幅《双童图》描述的是唐代儿童在林间嬉戏的场景,他们穿着彩色背带裤,大红色鞋子,胖嘟嘟的,无比可爱。左侧的小孩手中抱着鬈毛小狗,满脸开心,原来唐代小朋友也喜欢撸狗玩。而这只鬈毛小狗,其实是我们现代“哈巴狗”的最初形态,由唐代初年从东罗马帝国传入内地,产自唐朝西域地区。

这单是跟小朋友一起撸狗也不过瘾啊。其实唐代的小朋友假期还有许多别的游戏,比如骑竹马、垂钓、蹴鞠、放纸鸢、扑蝴蝶……大概只要是个东西,就没有小朋友玩不起来的。这也难怪卜天寿小朋友会在放假前如此放飞自我,这样的假期,谁不盼望?

▲苏汉臣《货郎图》局部

宋代儿童游戏特别多

对于放假这种事情,宋代应该是给假期最慷慨的一个朝代。以北宋后期为例,每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以及每年的春社日和秋社日,绝大多数私塾都会放假。而这放假时间,少则放一天,多则放一个月。毕竟老师也得休息,定期回家“疗伤”。

假如卜天寿小朋友生活在宋代,大概他对假期的盼望值得增加十倍都不止,因为说起玩,哪个朝代有宋代会玩?单是流传至今的许多宋代婴戏图,画面中那些儿童游戏的场景就能把我们现代人给羡慕死。这绝对不是几个游戏软件就能划等号的快乐。

这么说吧,“玩具”这一词就产生于宋代。同样,也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玩具便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出现于市场上,并且每个阶层的儿童都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玩具。此处就不得不提一下宋代著名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货郎,指的是卖百货的小商贩。这与我们现代人学校门口的小商贩一样,是宋代儿童最期待的商人。

在这幅《货郎图》中,货郎的年纪有些大,他推着小货车,走到一棵老梅树下的空地上。只见他的货郎车上挂满了木叉、帽子、围巾、布兜、小风车、拨浪鼓、花篮、糖葫芦、花灯笼以及各种佩饰等。大概是小推车放不下这么多东西,又或者是为了展示玩具,这位老货郎把自己都活成了一个“货架”,在他的肩上、腰间、背后都挂满了货物。因为货郎的到来,孩子们无比兴奋,将老货郎围得严严实实,画面中呈现了一片欢乐。从老货郎推车上的这些小商品来看,宋代儿童在假期能玩的玩具非常之多,无比丰富。

有了这些玩具,还怕宋代的儿童不会玩?这可真是想多了,宋代儿童最大的本事就是一个玩具当十个玩具玩。比如他们若是在货郎那儿买了小球,那么他们就能通过这个小球变出几十个游戏来,并且还能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来创造游戏。在这幅《蕉荫击球图》中,画面中的儿童居然选择了用芭蕉叶作为球拍,他们蹲在地上,十分专注地打着这个小黑球。

在宋代儿童喜欢的游戏中,傀儡戏必须有姓名。南宋画家刘松年曾画了一幅《傀儡婴戏图》来描绘宋代儿童演木偶戏的场景。画面中总共有四个孩子,一个孩子在幕后操纵这傀儡母口,而前面两个孩子便高高兴兴地充当观众,旁边另一个孩子边看戏边击鼓,似乎在承担着“配乐”这个角色。你可别看木偶戏简单,但却需要宋代儿童们自编自导自演,写剧本、设计角色、准备道具等一系列编导工作,都由他们独立完成。这会玩的程度,简直是要逆天吧? (《扬子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