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席子春秋

来源:西安晚报时间:2024-07-04

筱川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席子。当时的房屋简陋而低矮,人们只能席地而坐、就地而卧。为保持地面干燥、整洁,人们在上面铺置植物枝叶的编织物或兽皮。这些铺垫物,就是最早的席子。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芦苇席,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席子实物,距今约7000年。

在古代,“席”的概念与现今“席”的字义有一定的差别。古时用篾片等竹类编织的、供铺地使用的垫物,称为“筵”;而用蒲草、芦苇等编织的垫物,叫作“席”。汉代以前,椅凳等坐具还没有问世,人们仍遵循着席地而居的习俗。室内先铺筵,再加席于上。筵较宽大,故用来铺地;席较细软,供人们垫坐,跟现今沙发坐垫的功能相似。古人入室,先脱鞋,然后通过筵,坐在席上。现代日本、朝鲜人的居室生活,基本上还是这个样子,这正是中国古人席地而坐的遗风。古时,席不仅可用作坐具,也可以当作卧具。《史记·吴起传》说,吴起“卧不设席,行不骑乘”,这里的“席”便是卧具。按照古代的礼法,天子铺地用5重席,诸侯用3重席,大夫用2重席。古人讲学、读书也都在席上进行。学生早上给教师打扫正席,坐在下方执弟子之礼,所以有“讲席”“教席”的说法。坐在席上,须先以两膝着席,然后臀部坐在脚跟上。如果臀部坐在席上,两脚向前伸,那就叫“箕踞”,是没有礼貌的坐法,通常室内没有旁人才能这样坐。饮食时,一般把酒肴摆在筵上,以防把席弄脏,所以酒食就叫“筵席”。现在虽然不是这样了,但仍沿用旧称,把宴会称作“筵席”“酒筵”“酒席”等。

此外,古时还有极精巧、极特殊的席。如《西京杂记》说汉成帝的昭仪赵合德,用的是“绿熊席”,毛长2尺余,眠于其上则被席毛遮蔽,望不到有人睡在上面。《杜阳杂编》载,唐代皇帝使用一种叶性柔软的茭苇织造的“紫茭席”,其特殊之处是光软香净、冬温夏凉,弥补了普通席类暖而不凉或凉而不暖之不足。《河东备录》则称有人取猪毛刷净,命艺人织出“壬癸席”,此席滑而且凉,躺在席上倍觉舒心惬意。此外,还有蒯草席、虎皮席、熊皮席等。

 (《西安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