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如何防溺水

来源:团结报时间:2024-07-02

戚舟

炎炎夏日是溺水事故的多发季节,每到这时,各种防溺水知识科普活动陆续举行,以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那在各种条件都有限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防溺水的?又是凭借什么工具自我保护的?

首先是加强宣传教育。古人也有防溺“标语”,简短而有力,如西汉刘安主编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句“夫善游者溺”,意思是擅长游泳的人,反而可能更容易因疏忽大意而溺水;还有战国《荀子·哀公》中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本义道出水的利害关系,犹如一柄“双刃剑”,能助人强也能使人遭殃。这些警句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下历久弥新,比今天的防溺水顺口溜还好记。

夏汛来临前,古人不仅防溺水,还要治水疏洪。自大禹后,治水官是夏日必备,管子曾说:“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范仲淹不仅是文坛巨匠,还是治水能手,曾通过先疏导后加高加固的方式治水,既控制了潮水,又保护了沿海沿湖的农田与百姓,其所修堤坝被称为“范公堤”。高高的堤坝犹如安全“警戒线”,提醒着人们敬水畏水、珍爱生命。

游水虽危险,却不能矫枉过正,只要心怀安全意识、手有安全“装备”,适当戏水是可取的。古人早就发明出了防溺“神器”,如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记载“燧人以匏济水”,《易经》中说“包荒,用冯河”,两句中的“匏”和“包荒”都是葫芦之意,也叫“腰葫”或“腰舟”,游水时将空心大葫芦绑在腰间,可不就是今天的“游泳圈”?比“腰葫”更像游泳圈的叫“浮环”,如南宋文人张淏在《云谷杂记》中所说:“今浮环以杉木为之,而涂以漆,腰之可以渡水。”要说最好的游泳“神器”,当然还得是流行于唐宋时期的“浮囊”。唐人李筌在《太白阴经》卷四中说:“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系缚其孔,缚于腋下,可以渡也。”将防水性好的羊皮做成充气囊,多么睿智的创造啊,较之形似游泳圈的腰葫与浮环,浮囊的制造原理更是与游泳圈如出一辙。

千小心万小心,还是一不小心落了水,怎么办?不要慌,古人教你应急救护知识。首先要知道溺水后生命受到威胁主要是因为缺氧,正如宋代的“泄水论”提出排水先“通气”的观点,宋人已有现代“心肺复苏”的救治理念。明人通过“俯凳法”将此理念用于实际,是借助凳子挤压胸腔促进呼吸的办法,类似于今天的“胸外按压”。清朝的“开口法”不仅结合通气、按压的救治方法,还强调了“开口”的重要性,已接近当今CPR(心肺复苏术)“开放气道”的内涵。切不可采取倒立控水法,明代的《急救良方》和清代的《急救广生集》都有提及,因愈倒立愈堵塞口鼻呼吸,救治效果适得其反。 (《团结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