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荔子凝浆赤露香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6-26

□瑶华

北宋时期,在首都汴梁,夏季经常能看到有人售卖“凉水荔枝膏”,但它的味道和鲜荔枝却有很大的出入。原来,这种“荔枝膏”是用乌梅、肉桂、蜜糖熬制的,喝的时候再用凉水稀释,荔枝成分约等于无。商贩并不怕被打假,因为百姓大多没吃过真荔枝,最多吃过用红盐、佛桑花腌渍的荔枝干。究其原因,当然是荔枝太难保鲜了。它的外壳薄而疏松,水分容易丧失,富含糖分的果肉滋生细菌速度很快,因此“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地区,它的名字最初写成“离支”,据说是因为荔枝果蒂较为结实,用力摘会伤到果实,加快腐烂的速度,一般都是连着树枝一起割下来。古人发现荔枝果实垂挂在旁枝上,为它取别名“侧生”。两广一带根据荔枝“重而不沉,置水中随水上下”的特点,叫它“水浮子”。

唐代运输荔枝时,带着枝叶的新鲜荔枝采下来后,用湿纸包裹,放进刚截下来的大竹筒里,再用蜡封口,利用荔枝自身的呼吸作用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微生物活性。

荔枝品种繁多,两广地区尤盛。南汉王刘鋹每年在荔枝熟时设宴款客,窗外四壁都是鲜红茂盛的荔枝,望之如云,因此叫“红云宴”。古籍里的荔枝名称颇为生动,如“皱玉星球”“绛衣娘”“七夕红”等。苏轼咏荔枝词写道:“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十八娘”也是宋代较为出名的荔枝品种,颜色深红,外形细长,相传福州曾有位叫王十八娘的少女爱吃这种荔枝,其去世后坟冢旁有荔枝树,所以得名。福州曾有荔枝树名“亮功红”,宋代监察御史中丞余深罢官回乡,庭中荔枝树结出丰硕的果实,余深便以自家书阁“亮功楼”为之命名。后来余深被贬到江西建昌,荔枝不再结果。等他回到福州后,“亮功红”重新果满枝头,时人无不感叹。 (《今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