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时间:2024-07-04
程鹏
每年公历7月6日到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就进入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多雨的季夏时节到来了。《历书》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小,微也;暑,热也。此时天气已经比较炎热,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称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称“小暑,六月节”,并言“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进入小暑节气,天气变得炎热,大地上再难觅得一丝凉风,所有的风都是带着热浪的温风。《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此八月即夏历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去清凉的高空中展翅翱翔。
从小暑直到大暑,天气愈发炎热,空气湿度也逐渐加大,闷热的“桑拿天”成常态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小暑虽然不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随其后的就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大暑。俗话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从小暑开始一直到大暑,天气愈发炎热,空气湿度也逐渐加大,闷热的“桑拿天”成为常态,故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所以,从小暑到大暑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正所谓“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此时做饭也成了一项苦差事,所以才有“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的俗语。
天气炎热,人们不愿活动。古时行军打仗若遇到这一时节,也希望能停战休兵。当然,兵不厌诈,暑夏炎热也是对双方的重要考验。《三国志·魏书·田畴传》记载,曹操北征乌丸时,听从田畴的计谋,撤退诱敌,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敌军上当,真以为曹军离开了,结果被杀至溃败。《晋书·王鉴传》记载:“时杜弢作逆,江湘流弊,王敦不能制,朝廷深以为忧。鉴上疏劝帝征之。”“议者或以当今暑夏,非出军之时。鉴谓今宜严戒,须秋而动。”可见暑夏出军并非良时。《水浒传》中的著名情节“智取生辰纲”也是发生在这一时节,炎天暑月,酷热难行,“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五岳翠乾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这八句诗可谓将这一炎热天气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假扮成酒贩子的白日鼠白胜出场时的唱词则更加通俗易懂:“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暑热难消,口渴难熬,杨志和军汉们终于着了道,喝了下了蒙汗药的酒,被劫了生辰纲。
小暑时节,雨水增多,经常会有大风暴雨出现,有时还会伴有雷暴、冰雹。俗话“小暑雷,黄梅回”“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是指小暑时如果有雷雨,往往预示着“倒黄梅”天气的到来,潮湿闷热的雨天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高温雨水都是节气带来的天时之利,充足的阳光和丰沛的雨水让农作物茁壮成长
当然,小暑炎热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对于庄稼来说,小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谚有云:“小暑热,果豆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此时高温多雨的天气为农作物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条件,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的阶段,菜地里的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毛豆陆续结果成熟,早稻进入灌浆期,中稻进入孕穗期,作为喜温作物的水稻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如果温度较低,则会出现抽穗延迟、灌浆缓慢、空壳率增大等问题。所以,小暑节气是否炎热,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三伏天天气炎热温度高,虽然有利于作物生长,但也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此时缺少雨水,就很容易发生旱灾,所以雨水也非常重要。很多地方的农谚都显示出了雨水的重要性。如“伏里无雨,囤里无米”“伏里雨多,稻里米多。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三伏不受旱,一亩增一石”,都是讲伏天雨水的重要性,如果缺少雨水,不仅收成减少而且稻谷空壳的问题也会比较严重。所以很多地方的谚语中就讲到了雨水的金贵,如有些地方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的说法。还有谚语“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指的是如果小暑这天有雨,那么后面的四十五天(大概三个节气)里雨水会比较充足,都不需要牛来耕地。
高温雨水都是节气带来的天时之利,勤劳的人们还需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长势做好各种田间管理工作。充足的阳光和丰沛的雨水虽然可以让农作物茁壮成长,但是田间的杂草也随之疯狂生长。所以“小暑连大暑,锄草防涝莫踌躇”。
小暑前后的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传统节日天贶节,以曝书晒衣而闻名
小暑时节高温多雨,遇到晴朗的天气需要曝晒书籍、衣物、器具等物品。尤其是小暑前后的六月六,更是以曝书晒衣而闻名。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传统节日——天贶节,“贶”即“赐”,“天贶节”即天赐之节。据史书记载,天贶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宋真宗赵恒于六月六日声称上天赐予天书,遂定这天为天贶节,并在泰山脚下建造了一座雄伟的天贶殿。
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红绿”代指五颜六色的衣服。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唐代,传说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佛经回国,经文被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于是寺庙中便有了六月六晒经书的说法。唐代时,曝书已经形成制度,到北宋时,还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故有“六月六,晒龙衣”“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等俗谚。在民间,人们也会趁着阳光明媚,将家中的衣物拿到阳光下暴晒,不仅防潮防霉、去湿防蛀,还对健康大有裨益。 (《文汇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