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如何防骗

来源:北京晚报时间:2024-07-03

倪方六

以图财为目的的骗子古今不绝,骗法多多,其所形成的帮系过去被称为“门”或“相”。江湖上所谓“五花八门”中的八门,即经、皮、李、瓜、风、火、除、妖八种谋生手段,大多都是骗术。那么,古代骗子是如何骗人的?古人又是如何防骗的?

古代骗子骗学生常用哪种骗术?

在古代有一种“冒官行骗”,亦称“冒名行骗”“装骗”。在古今被骗案例中,这类骗术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冒官行骗”属于“风门”类骗术,除了“冒官骗官”,类似的还有一种叫“冒名骗术”,常常被用来骗学生。明张应俞《新刻江湖杜骗术》一书中曾介绍有24类骗术,记录了84则行骗和受骗案例。在第四类“诈哄骗”里,有一则“诈学道书报好梦”就是冒名骗学生的。

事发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福建省各府上省城参加乡试所取中的生员都是人称“沈宗师”的学道录取的。十二月初,这些举子将赴京赶考。这时,省城里有个骗子看到了机会,遂请一擅长书法的秀才,冒充沈宗师写了多封信,并盖上私印,送到各考生家里。

在信中,骗子以沈宗师的名义,说做梦时梦到你家将出状元,才差人送信来。还特嘱,此事不能外泄,一定要保密。每到一家,骗子都拿出“状元梦”这封信,如此这般胡侃一通。预言家人能考中状元,哪家不高兴!接到骗子的信后,哪家都送给骗子三五两以上的“喜银”,给少了骗子还不要。这么一圈骗下来,骗子骗得“不止百金”。

骗子过去俗称“棍”,大骗子被称为“大神棍”。此骗子冒沈宗师之名行骗,确实聪明,张应俞对冒沈宗师之名行骗的骗子点评道:“此棍骗新人,骗亦不痛……此骗局中最妙者。”

古代骗子如何利用高科技行骗?

古代骗子也会靠他们那个时代的高科技行走江湖,“火门”就是一种古代的高科技行骗手段。

“火门”类骗术在今天看来类似金融诈骗,通过炼伪金银,制造假钱币、假饰品行骗,因为皆需“以火为之”,明清时被称为“火门”。“火门”骗术亦称“法术骗”,最早源于先秦时出现的“炼丹术”。

炼丹术可以炼出黄金白银,俗称“点石成金”,故又称作“黄白术”。行骗时,民间则叫作“种金术”,这种骗术并非一般人能掌握,故有“仙方,非人世有也”一说。

明清时炼丹术极为流行,掌握炼丹术的骗子人称“丹客”,他们自称会“烧银”,能“种财”。明代书画家、风流才子唐伯虎便曾遇到一位身穿破衣服的丹客,他为此感慨道:“破布衫巾破布裙,逢人惯说会烧银。自家何不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种金骗术的前提,是被骗对象得提供母金(银)当种子,谎称可种出若干倍的子金(银)出来,或谎称可炼出长生不老药,目的是骗走种金(银)。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中的《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一文,讲的就是松江府(今上海松江)一土豪请骗子到家炼丹,却被骗走了2000两银子。清袁枚《子不语》中也有一则“炼丹道士”故事:张尚书被一诈称可炼出长生不老药的丹客蛊惑,失巨资,前后被骗走90万两银子。

还有一种叫“法水照形”的骗术也属古代“高科技”骗术。行骗时骗子念咒,说出某人心里想什么,然后让被骗者面照法水,其心里想的就会显出影像来。实际上这是骗子事先画好某种形象,在特制的水器底部放入凸透镜,在被骗对象照时,将图形放到下面遂显影。

古代如何“精准行骗”?

凡骗子都是极精明之人,行骗前都会摸透目标情况再下手,用现代话来说,这叫“精准行骗”。古代骗子在精准行骗方面下的功夫很深,其中“经门”类骗子最精于此道。

“经门”类骗子都有点文化,凭算命、看相、测字、占星、堪舆等招术行骗的都属此门类。因为这类骗子大多人模狗样的,头戴儒巾、“经门”又称为“巾门”。

“经门”的不少骗术原本都是方术,在清朝“江湖十二相”中,“京”“目”二相也属“经门”类。这些骗子对被骗对象的信息特别在意,且极擅搞情报,所以,往往能依“法”行骗,骗人有“术”。

据《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一书揭露,过去大神棍必读一秘本,内记秘不示人骗法,称为《英耀篇》。何谓“英耀”?“英”指家底、身世,“耀”就是用非常高明的手法获取行骗对象的家庭、身世信息。秘本仅700余字,开篇便说:“一入门先观来意,既七言切获踌躇。”来人一进门先要观察来意,套取真实意图。如何获取精准信息,从而精准行骗?秘本归纳为六字法,即敲、打、审、千、隆、卖。“敲”,即旁敲侧击;“打”,是突然发问,令对手不防,出口失言;“审”,是察言观色;“千”,即刺激、恐吓;“隆”是恭维奉承。“卖”,并不是卖关子,而是把用上述手法套取到的信息一一说出来,未卜先知,令对方折服,为进一步行骗铺底。

这六字还必须配合使用,要“敲其天(父母)而审其比(兄弟),审其一而知其三”“急打慢千,轻敲响卖”。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千”和“隆”,因“十千九响,十隆十成”,故《英耀篇》最后称:“斯骗玩熟,定教四海扬名。”清末民初,浙江人丁某在京任职,年近五十无子,因怕老婆又不敢讨妾续香火。一日家旁来一相面的,丁某遂讨教得子之法。相面的示意其与家中女仆苟合。丁某为此在女仆身上前后花了三四千两银子,后女仆携财远走。原来,相面的与女仆是一伙骗子,相面的对丁某“急打慢千,轻敲响卖”,再加上仆人的密报,丁某的情况骗子了如指掌,相面时当然说得很准了。

古人如何防止上当受骗?

古今骗子都是无孔不入,尤其是利用最新技术手段来行骗,一般人不容易发觉。如民国时报业发展了,有人便专门利用报上的社会新闻来行骗,让人防不胜防。而近来令警方头痛的“网络诈骗”,也是与时俱进、花样翻新。

如何防止被骗?明张应俞《新刻江湖杜骗术》中认为,“小人之计甚诡,君子之防宜密,庶棍术虽多,亦不能愚弄我也”,除了小心防范外,还要戒贪心。张应俞认为,“贪之为害也”,他建议“是以从古君子,以不贪为宝”。

古今多发现的“丢包骗”就是利用被骗者贪财心理,骗子将装有假金银、假贵重物品的箱包有意丢在被骗者行走的路上,让被骗者捡到。这时旁边突然出来一个人,行骗开始。手段之一是“见者有份”,两人平分“财宝”,骗子故意让被骗者拿出点钱,箱包和财宝全归被骗者,从而骗得钱财。为了让被骗者不生怀疑,总会有另一骗子假扮丢包者一路寻来。

《新刻江湖杜骗术》所述的“路途丢包行脱换”记载:一个叫江贤的江西临川农民,“偶见一包,贤捡入手,约有银二三两,不胜喜悦”,这时后面跟上来一个扮演路人的骗子,说“见者有份,不许独得”,另一个扮演“失主”的骗子找来,合伙把江贤所携箱子里的银子骗走了。现代时常出现的“丢手机”骗法,就是古代这类丢包骗的翻版。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